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虾(脊尾白虾、安氏白虾)历史上是长江口“五大渔汛”之一,是长江口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同时在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的影响,长江口生态系统全面衰退,脊尾白虾资源和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对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脊尾白虾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繁殖生物学、资源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丰富、更新和储备长江口脊尾白虾的研究资料,为长江口脊尾白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1.长江口白虾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2015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该水域的水文情况,研究长江口白虾的季节资源丰度、平面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和安氏白虾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均表现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脊尾白虾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安氏白虾主要分布于南支水域;通过对两种白虾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脊尾白虾和安氏白虾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温、溶解氧和pH等影响。2.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研究通过周年逐月采样,对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脊尾白虾体长范围为25~7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35~55 mm,平均体长(48.32±9.07)mm;周年间月性比变化介于0.89~1.63,年平均性比为1.12±0.22,雌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长江口脊尾白虾繁殖期在3~10月,繁殖高峰期在5~8月,其中5~6月繁殖群体以越年虾为主,7月繁殖群体以当年虾为主;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660~8000egg,与体长(L)呈直线相关,F=68.86L-2072(R2=0.498);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重(W)也呈直线相关,F=318.5W+267.0(R2=0.504)。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2.97~154.35egg/mm,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107.87~1964.66egg/g。F、FL与各生物学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W仅与空壳重、成熟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FL与体长、体重、空壳重、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与卵巢重呈线性相关;FW与卵巢重呈幂函数相关,与成熟系数呈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F与卵巢重密切相关。3.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参数及持续渔获量分析运用FiSAT II软件对脊尾白虾的生长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雌虾的体长组成范围为27~74mm,其中35~50mm的个体占绝对优势;生长系数(K)和极限体长(L∞)分别为1.01和79.8mm,种群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4.81、1.9和2.87。当前长江口近岸水域脊尾白虾的资源开发率(E)为0.597,大于Fopt(0.5)。利用长度结构的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2.234×109ind,463.54t。通过对单位补充量产量、资源量、渔获产量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同时建议在7~8月实休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