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IPFI的CT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及影像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2016年1月间确诊或是临床诊断为IPFI的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16岁(±15.36岁)和临床确诊细菌感染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龄55.16岁(±16.39岁),共145例。将其分为四组:1.早期IPFI组与早期细菌组:145例中,选取出现症状后7天内行CT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70例IPFI中33例,75例细菌感染中31例。2.真阳性组与真阴性组:145例中,选取同时具有G试验与PCT检测及CT检查资料的病例。70例IPFI中19例,75例细菌感染中14例。以IPFI感染为真阳性,细菌感染为真阴性。3.非粒细胞缺乏组与粒细胞缺乏组:70例IPFI中,以中性粒细胞0.5×109/L为界,分为粒细胞≥10.5×109/L的非粒细胞缺乏组39例,粒细胞<0.5×109/L的粒细胞缺乏组31例。4.治愈好转组与恶化死亡组:70例IPFI中,选取连续3周以上,每周至少行一次CT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治愈好转组18例,恶化死亡组11例。治愈好转组:①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②至出院前肺部CT征象表现为病灶减少或吸收缩小提示病变吸收好转。恶化死亡组:①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或恶化,死亡;②至出院前肺部CT征象表现为病灶增多、增大或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CT资料分析:包括主要病变的性质、大小、形态、分布、数量、内部结构、外周表现,侵袭。实验室结果判读:G试验阳性:按试剂盒规定G试验阳性定义值为>100pg/ml。PCT阳性:当降钙素原≥0.5μg/L时判定为阳性。[结果]1.IPFI常见CT表现:70例IPFI最常见的CT表现主要为结节/肿块(42例,占比60.00%);其次为肺内实变影(40例,占比57.14%);再次为肺内磨玻璃影(29例,占比41.43%);伴随征象中,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多见(25例,32.86%);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少见(2例,2.86%)。病变以混合性病变(41例,58.57%)多见于单纯性病变(29例41.43%)。晕征及空洞/空气新月征发生率低,分别为5例、8例,占比7.14%、11.43%。结节/肿块、实变及磨玻璃影以下肺野、外周带分布多于上肺野、中央带分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双侧肺分布P=0.6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早期IPFI组(33例)及早期细菌组(31例)比较:对早期鉴别IPFI与细菌感染有意义的征象为树芽征、结节/肿块及混合性病变;楔形实变及GGO对早期鉴别IPFI与细菌感染意义不大(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树芽征、结节朋中块及混合性病变及其他征象对早期鉴别IPFI与细菌感染有无影响,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被依次剔除的CT征象有多发粟粒状小结节、磨玻璃样变、肺叶或肺段楔形实变及结节/肿块。说明对诊断IPFI有意义的CT征象为晕征、树芽征、空气新月征/空洞及混合病变。按权重大小排列为混合病变、晕征、空气新月征/空洞及树芽征。3.真阳性组(19例)及真阴性组(14例)对比:诊断IPFI的CT敏感性为84.21%,特异性为35.71%。G试验敏感性52.63%,特异性28.57%。PCT试验敏感性68.42%,特异性57.14%。CT及G试验均阳性敏感性为47.37%,特异性为64.29%;CT及PCT试验均阳性敏感性为57.89%,特异性为71.43%。4.非粒缺组(39例)及粒缺组(31例)对比:结节/肿块及实变为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粒缺组以实变表现为主(20/39、51.28%),粒缺组以结节/肿块表现为主(18/31、58.06%)。GGO为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侵袭方式比较:血管侵袭与气道侵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粒缺组以气道侵袭为主,粒缺组则以血管侵袭为主。混合侵袭及未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愈好转组(18例)及恶化死亡组(11例):渗出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治愈好转组(14/18、77.78%)、恶化死亡组(4/11、36.36%)。两组结节/肿块性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好转组以微小结节及小结节多见(33.33%、33.33%);恶化死亡组以大结节多见(63.64%)。结节个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第3周治愈好转组渗出性病变较恶化死亡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渗出性病变预示良好的预后。两组病变数量、大小均于第2周达高峰,治愈好转组肺部病变在第3周多表现为吸收或趋于稳定,在第4周病变数目减少,范围减小;恶化死亡组肺部病变在第3周多表现为吸收不明显或是范围较前增大,在第4周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渗出性病变以实变为差异性病变(P<0.05)。[结论]1.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表现以结节/肿块和实变为主。病变以两肺下野及外周分布为主。2.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区别于细菌性肺炎的CT征象主要有混合性病变、晕征,其中混合病变的鉴别价值较大。3.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G试验及PCT试验特异性较低,敏感性中等;CT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采用G试验或PCT联合CT影像学的方法,能兼顾敏感性的同时提高诊断特异性,对于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4.非粒缺患者以实变为主,粒缺患者则以结节/肿块为主。非粒缺患者以气道侵袭多见,而粒缺患者则以血管侵袭多见。5.CT表现为渗出性病变、微小结节提示预后良好。第3周病变演变为渗出性病变提示预后良好。在第4周及以后影像学好转提示预后较好,若进展则预后不良。6.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尽早行CT检查和动态随访。第2周病灶进展最快,建议在出现症状7天至14天内复查CT。第3周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