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草原是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区,当地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畜牧业来获得,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荒漠草原的环境加剧恶化,物种多样性减少,出现退化现象。为了了解不同荒漠草原草本群落生物量的现状、草本群落类型及组成以及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联系。以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类型、生境条件、高度、盖度进行实地测量及记录。运用样方收获法对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及分析其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等,旨在为今后研究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生物生产力及其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对荒漠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建立中国荒漠主要植物群落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能够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为当地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乌拉特中旗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少,物种组成相对简单,主要以旱生、超旱生、抗盐碱能力强的植物为主。草本群落中建群种和优势种以蒙古韭、克氏针茅、小针茅、碱韭、蒙古虫实、小画眉草、沙生针茅、冠芒草为主。(2)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在9.14g/m~2—24.49g/m~2、153.33—270.22 g/m~2、174.42g/m~2—279.36g/m~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4.67g/m~2、198.12g/m~2、212.79g/m~2。地下生物量远大于地上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平均值的13.5倍。不同类型草本群落根冠比介于6.26—29.56之间。(3)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成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43,P<0.01、R~2=0.99,P<0.01),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成显著的正相关(R~2=0.38,P<0.01)。(4)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6,P<0.01、R~2=0.43,P<0.01、R~2=0.46,P<0.01)。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与孔隙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70,P<0.01、R~2=0.35,P<0.01、R~2=0.30,P<0.01)。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均相关性较差(R~2=0.15,P<0.01、R~2=0.17,P<0.01、R~2=0.02,P<0.01)。(5)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随着上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其中8种群落0—20cm 土层生物量在102.94g/m~2—176.78g/m~2之间,占地下生物量的比例范围在61.11%—74.79%之间,且占比较大。与总地下生物量拟合程度较好(R~2=0.91)。20—40cm 土层地下生物量在 29.50g/m~2—72.78g/m~2 之间,所占比例为16.59%—26.93%之间。40—60cm 土层地下生物量在7.50g/m~2—23.92g/m~2之间,所占比例为4.66%—12.43%。0—20cm 土层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土层,可以用0—20cm 土层地下生物量来预测总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