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差距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地区收入不均等长期困扰中国已经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较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论题。学术界针对地区收入差距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角度和方法不一,其具体结果也有一定差别,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已十分明显的结论。本文吸收和扩展前人的研究,从省际收入出发,以城镇和农村的分类与合并相结合,同时考察“四大地带”和“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探讨中国地区收入水平及其差距。文章综合运用地区人均GDP和地区居民人均收入资料,简单计算各类地区收入的极值差、极值比和变异系数等,系统测度地区收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循着“地区收入总差距由各地区内部差距以及地区间差距组成”的原则,对泰尔指数进行区域和城乡等角度的子群分解。文章还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分析地区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不均等的成因,构建收入决定方程,并基于回归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对不均等的百分比贡献度。文章通过多指标、多角度的测度和分析,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趋势、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再认识。主要结论为:(1)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明显的时期阶段性和区域结构特征。(2)在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特征上,用城乡居民收入反映的结果与人均GDP有所不同,用现价收入测度的收入差距和不变价收入也有明显差别。(3)省际收入差距主要由区域间差距或城乡间差距构成,不同资料、不同角度的测算结果综合显示,群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由30%~50%逐步提高并保持在60%~80%。(4)农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城镇地区明显。(5)中国地区收入不均等的形成和扩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基础经济要素不均衡和各种结构性矛盾是根本,政策倾向是重要原因。(6)众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中,经济结构和物质资本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作为第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教育等是关键因素,其贡献度次之;城市化和全球化从不同侧面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冲击;制度、政策等非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文章的最后就如何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控制地区收入差距、调节地区收入分配等,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