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瑗在宋代学术及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于一身的一代宗师。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因世居陕西安定,故人称安定先生。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重要人物。《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上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安定沈潜,泰山高明;安定笃实,泰山刚健。各得其性禀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传,则一也,安定似较泰山为更醇。”胡瑗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生弟子遍天下,胡瑗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过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明体达用”、“分斋教学”制度的创立,揭示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他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不仅揭开了宋代官学改革的序幕,且其余波在此后半个世纪一直荡漾不息。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胡瑗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阐述,主要围绕当时政府兴学的政治背景、他的家庭影响、求学经历等都对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重点谈论胡瑗的教育改革实践,他的教育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他当时在私学的传授、以及讲学苏州、执教湖州、改革太学的一些措施上。第三部分,着重阐明胡瑗的教育改革思想,分别从他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点儒家思想谈起,然后论述他的教育改革“明体达用”的目的,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分斋教学”形式和所传授的经世致用之学,并且论述他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原则等等。第四部分,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他是“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着力于修复礼乐、伦理规范,复兴儒家思想,并注重“学以致用”,服务社稷。第五部分,这是论文最后一个部分,主要总结胡瑗的教育改革思想,并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启示:胡瑗创造性地提出分斋教学,在今天看来,这样划分十分正常,但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创举。胡瑗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育人标准,第一个把模糊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得清晰了,提出“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这样避免了学识的单薄,使学生一专多能。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适应了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