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老龄化严重,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我国现有水稻机插秧关键技术主要从日本和韩国引进,存在育秧用种量大、秧苗质量差及机插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限制着水稻机插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我国的杂交稻生产上。本研究根据我国水稻生产特点,开展水稻机插秧育秧的多效唑调控技术研究,以培育适宜机插壮秧;比较不同取秧量下机插秧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特点及其机理,以提高杂交稻机插效果和产量;比较不同机插育秧盘的秧苗素质及机插效果,探讨不同机插方式下杂交水稻的生长动态及产量形成规律,为杂交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实现机插杂交稻高产高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我国104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多效唑施用水平(0 mg·盘-1、7.5mg·盘-1和15mg·盘-1),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秧苗对多效唑的敏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对不同水稻品种机插秧苗均有较好控高效果,但不同品种对多效唑的敏感性有差异。根据秧苗对多效唑敏感性,将我国104个主导水稻品种划分为钝感(S1)、中感(S2)、敏感(S3)和极敏感(S4)4个等级,参试品种中钝感、中感、敏感、极敏感的比例为1:45:47:11;提出机插育秧时对钝感、中感的水稻品种每盘施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mg较为适宜;敏感品种中秧苗生长快、植株高的品种育秧时每盘也可施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mg,本身植株较矮的品种可适量降低多效唑施用量;而对于极敏感品种,育秧时则要适当减少多效唑用量。2、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在2个播种量(60g·盘-1和80g·盘-1)育秧,机插时设置3个机插取秧量处理(2档、4档和8档),研究不同取秧量机插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60g·盘-1处理成苗率比80g·盘-1处理提高7.0%,但漏秧率升高3.9%,平均大田基本苗数减少3.7万丛·hm-2;不同取秧量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及稻谷产量的基本趋势为8档>4档>2档,而处理间氮素转运率、每穗粒数与结实率的趋势则相反;研究也表明,30cm×16cm(20.85万丛·hm-2)机插规格的水稻产量要比30cm×21cm(15.90万丛·hm-2)平均增产0.44t·hm-2,增幅达5.79%,表明在杂交稻稀播(60-80g·盘-1)情况下,机插应适当提高取秧量,保证机插密度,以获取机插高产。3、以籼型三系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粳型三系杂交稻甬优9号为材料,在手插、传统毯状秧苗机插和钵形毯状秧苗机插下,探讨不同机插方式下杂交稻的生长发育动态、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钵形毯状秧盘育秧,秧苗生长均匀一致,机插时漏秧率比普通毯状秧苗机插下降5.0个百分点,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发生早且增长速度快,干物质积累量、群体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与转运率、每穗粒数、总颖花量、结实率与千粒重等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毯状秧苗机插处理,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钵形毯状秧苗机插中浙优1号与甬优9号的实际产量分别比普通毯状秧苗机插提高1.18%和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