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倾向性煤的孔裂隙结构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频频发生的动力灾害事故对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两种动力灾害的相互作用开始显现,预测和防治难度更大。孔裂隙结构不仅是流体的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也是煤样力学损伤和破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纳米尺度到实验室尺度孔裂隙结构进行表征;运用自编程序计算分形维数、进相和缺项;分析孔裂隙结构对煤样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孔裂隙结构对单轴压缩和直切槽半圆弯拉两种加载条件下煤样破坏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孔裂隙特征并不相同。煤样孔裂隙具有尺度范围广、空间分布随机等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试验手段才能对其进行科学表征。低温氮吸附-解吸试验能够很好地修正煤体可压缩性对压汞试验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两者结合可以定量表征纳米尺度到微米尺度的孔裂隙结构。孔隙率和连通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红庆河矿煤样(强冲击倾向性)、纳林河矿煤样(中等冲击倾向性)和平朔矿煤样(无冲击倾向性),气体赋存空间和运移能力从红庆河矿煤样、纳林河矿煤样和平朔矿煤样依次增强。电镜扫描和CT扫描试验能够表征微米尺度到实验室尺度的孔裂隙结构及其地质发育特征,需多次电镜扫描才能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孔裂隙特征,红庆河矿煤样中粒状结构与层状结构并存,煤层内部发生过挤压和断裂,易发生能量集聚和释放。纳林河矿煤样中块状结构与壳状结构并存,且包含挤压状断口,煤层受过剪切挤压扰动,易发生脆性破坏。平朔矿煤样中粒状结构较多,少量块状结构,无褶皱,棱状形状,煤层受到扰动较少。通过CT扫描及其三维重构技术可获得孔裂隙结构的二维和三维分布特征。综合运用四种观测手段能够表征煤体纳米尺度到实验室尺度孔裂隙结构。(2)三种煤体都具有统计自相似分形特征,运用自编程序计算其分形维数、进相和缺项,从不同角度表征了孔裂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三种煤样孔裂隙结构微米尺度(基于SEM图片)和实验室尺度(基于CT图片)的分形维数值计算结果与煤样冲击倾向性程度具有正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值可以作为冲击倾向性程度的辅助判据;三种煤样不同方向进相值及各向异性比差异很大,且两者都不随冲击倾向性程度增强而变大,表明煤样内部不同方向的流体渗透和运移能力并不相同;随着冲击倾向性程度增强,三种煤样的缺项值逐渐减小,孔裂隙结构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缺项值随滑移盒边长增大而趋向于1的速度逐渐加快,煤样的统计自相似分形特征逐渐明显。(3)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在孔隙率、连通率、孔径分布、孔隙结构形态、孔隙表面分形维数和结构分形维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参数决定了煤样的吸附-解吸曲线形状及吸附-解吸行为。单轴压缩破坏改变了孔裂隙网络,煤样的破碎程度和连通程度,影响了煤体吸附-解吸行为。(4)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行为具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应力-应变曲线、能量释放过程、破坏形态等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CT扫描图片的三维重构技术能够有效表征煤样内部三组分的空间分布,由此构建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外部荷载是导致煤样破坏的诱发性因素,煤基质和矿物质力学性质是导致破坏的重要因素,煤基质、矿物质和孔裂隙结构的空间分布则决定了煤样内部损伤和次生裂隙萌生及发展趋势。孔裂隙结构对煤样内部应力集中程度、裂隙演化规律存在影响。(5)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NSCB条件下的破坏行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主裂隙位置不固定,与水平线夹角不同,扩展轨迹随机,贯通程度不固定等,是外部荷载、煤基质和矿物质力学性质、固体颗粒及孔裂隙空间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声发射参数特征表明煤样具有拉伸破坏、剪切破坏和拉剪破坏并存的特点;外部荷载是导致煤样破坏的诱发性因素,煤基质和矿物质力学性质是导致破坏的重要因素,煤基质、矿物质和孔裂隙结构的空间分布则决定了煤样内部损伤和次生裂隙萌生及发展趋势。孔裂隙结构演化过程伴随着弹性应变能耗散和煤样内部损伤加剧,体现了煤样的破坏过程。
其他文献
煤层气多以吸附态赋存于煤中纳米孔隙表面,因此了解煤中纳米孔隙特征对于促进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往针对煤中孔隙研究多采用的流体侵入法,只能获得煤中开放孔特性,无法从全面的角度认识煤中存在的孔隙。本文为了更全面地研究认识煤中纳米孔隙特征,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可测定全孔(开孔与闭孔)等优势,针对煤孔隙研究中存在的几项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对煤的纳米孔隙特征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与
学位
准确与定量描述储层岩石复杂孔隙结构中非混相驱替行为,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岩层污染物迁移、CO2地质封存以及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等工程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大多数老油田综合含水率高、大量原油资源分布零散,难以有效开采并形成经济产量,认识和掌握油藏岩体结构内水油两相驱替规律和优势路径是实施高效调剖封堵策略、提升油藏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在岩层中注入CO2以提升油气资源采收率和实现CO2地质封存等问题的研究
学位
GB/T 41828-2022 《洗涤用品原料健康风险评估导则》于2022年10月发布,2023年5月实施。本文对该评估导则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做了解读和分析,明确了本导则的应用范围,论述了该导则的先进性,指出了健康风险评估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同时,就洗涤用品原料的危害识别、筛选性评估、优化评估等风险评估流程及其关键点做了说明。最后,针对导则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呼吁毒理学数据多使用动物替代实验,注重数
期刊
煤层气是一种高热值、低污染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采煤层气具有预防煤矿灾害、提高天然气产量、减少大气污染三重效益。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达到30万亿立方米以上,位居世界第三。目前我国煤层气商业开采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低于1000 m3/d的低产量井占30%以上。储层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气锁和水锁效应是阻碍煤层气井生产的主要原因。研究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
学位
顶煤放出规律和顶煤破碎机理是综放开采两个核心研究内容,顶煤的有效破碎是顶煤顺利放出的前提,顶煤的放出效果是顶煤破碎程度的综合体现。不同综放工作面由于煤层条件不同,必然导致顶煤破碎块度分布不同,进而造成工作面顶煤放出规律有所差异。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放煤试验、数值计算及现场测试等多种研究手段,首先确定了顶煤块度均值和块度标准差两个定量描述顶煤块度分布特征的参数,并从顶煤块度分布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学位
我国煤田地质构造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层多具有高瓦斯低透气性的特点,煤炭开采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加剧。众所周知抽采瓦斯是防治矿井瓦斯灾害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如何改善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工程上常采用松动爆破的方法提高煤层透气性,常规爆破技术爆破煤体往往遇到煤体裂隙发育不佳或煤体粉碎严重而影响瓦斯抽采的难题。现场试验表明,聚能爆破可提高炸药利用率,提升瓦斯
学位
强场作用下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重要预言之一,这也是一个纯能量转化为纯物质的过程。由于所需外场强度非常大,在实验中还未能直接观测到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随着大型激光设施的建设,激光强度在逐步提升,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再次成为了一个理论研究热点。真空中正负电子对产生的理论研究能够指导未来在实验中实现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本文对超短超强脉冲及势阱所引起的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
学位
到202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连续5年突破10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为进一步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开采规模,在国内铁矿石等固体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占比约80%,露天开采就会涉及到边坡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露天开采正在不断向深部延深,高边坡和超高边坡成为未来露天矿边坡发展趋势,深部采矿的强卸荷作用使的岩体质量逐渐劣化,岩体内各点
学位
岩石破裂裂纹是把双刃剑,不仅诱发溃坝、岩爆、滑坡等灾害,制造严重的公共安全隐患,还可用于开采油、气、地热资源,进行二氧化碳封存,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三维裂纹空间表征与扩展规律进行研究,不仅支持“十四五”深地前沿领域探索,而且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关于岩石内部三维裂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维扫描合成和宏观描述,通过微震、声发射微裂纹分布对三维裂纹空间定量分析的系统理论研究不深入。本文结合国
学位
尾砂固结排放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尾矿地表干式堆存技术。该技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胶结材料对经浓缩、脱水处理后排放的尾砂进行改性,使离散的尾砂颗粒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的尾砂固结堆体,不仅提高了尾砂干式堆存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解决尾砂干式排放过程中遇风沙化和遇水泥化、液化等问题,产生了良好的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过程耦合效应下尾砂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