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老学说中的“法”概念发端于战国初期,至战国中后期形成一套理论体系。黄老“法”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西周以来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理论方面的缺失,其方法则是“援法入道”,即试图从天道出发,推衍出社会应当遵循的法则。黄老“法”理论的兴衰演变和时代思潮、政治实践密切相关,并对西汉以后的儒学正统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的写作,以“法”概念的内涵演变为线索,分六章论述。第一章旨在讨论黄老“法”理论的出现背景。西周以来,法律渊源庞杂,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论证并不完备。延至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对此问题均有关注,然而其思路仍未传统模式;儒、墨相攻之处,新理论诞生了。第二章主要考察黄老“法”理论的产生,及其基本主张。黄老学说选择“法”字作为其社会规则的代称,有其原因所在。战国之前,“法”字并不常见,而黄老学说以“法”作为其核心理论,并赋予其哲学意义的时候,“法”的内涵便具备了体系化特征。黄老学说认为“法”和“道”相为表里,但对“道”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对“天地”、“四时”等概念的物质形态化完成的。“道”与“法”的转化关键在于审核刑名,而对“名”的不同态度,使道家之黄老、老庄两派发生分野。第三章所讨论的“无为”,是支撑黄老“法”体系成立的重要概念。“法”由“道”所衍生,因此排斥个人私智参与其中;循天道而不妄为谓之无为。无论是布设法网还是执行法律,“无为”都是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状态。本章尤其考察了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无为措施当如何具体运作,并结合相关制度加以分析。无为立法的理论并不周延。为了使静态的法网和动态的社会紧密结合,黄老学说又提出了“刑德”的理论。第四章进而对“刑德”与“法”的关系加以考察。“刑德”的出现是为了补充“无为”的不足,而“刑德”本身已经预示了“无为”的漏洞。刑德必须在无为的框架内运行,这使刑德的执行者举步维艰。刑德理论最终发生了裂变,裂变导致两个极端产生:其一是变刑德为刑赏;其二是变刑德为宗教(以及数术)。前者张扬君权,后者鼓吹神道,但其结局都令“天道推人事”走向歧途,并同时宣告“无为立法”理论的破产。第五章重点分析战国秦汉之际,黄老“法”理论走向工具化的过程。战国末期,黄老学说关于“法其所以为法”的困惑不断加深;“各因其宜”的思想却被广泛认同。黄老学说自身的困境导致其生命力不再,而“法”的内涵亦悄然改变。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此章首先对黄老“法”概念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进而探讨概念演变和学说兴衰的原因,最后对此派“道法”思潮的历史意义作了简要评价,并对法律秩序形成过程中,哲学的功能进行了反思。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冷却润滑效能,减少内燃机等高温、润滑不良产生的排放和噪声污染,保证冷启动性能,文章对汽车冷却、润滑和排气系统进行技术性能的分析,表明:精准测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商业过程和品牌管理已经转移到了因特网,商业银行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活动使网络业务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成功的网络品牌可以使商业银行利用网络媒体进行
四川乡城—稻城—得荣地区位于我国西南三江中北段义敦—中甸岛弧带有色、贵金属矿产集中区南部。自印支期以来,研究区先后经历了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及陆内汇聚造山等构造动力
Internet的设计者们开始并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
世界上已发现的火山岩油气藏中以中、基性岩类为主,酸性岩类少见。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营城组酸性火山岩为对象,综合利用钻井取芯、测井和地震资料,系统开展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
本文通过对南京河西新城区滨江大道过街人行天桥景观设计,将现代桥梁与当地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桥梁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对城市而言,具有显著的地标作用。
雅泸高速公路沿线矿区堆积了大量石棉尾矿,为了科学地进行资源再利用,将石棉尾矿作为筑路混凝土粗集料应用于公路建设,需对该种材料进行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研究。对石棉尾矿进
2002年1月我国国家经贸委和证监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自此开始
柑橘生产是贵州省喀斯特河谷地区的一项长期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在贵州省喀斯特河谷地区出现了柑橘树势衰退、叶片病变、果实畸形、品质下降等问题。为了搞清楚贵州省喀斯特河
本论文系统地论述了蒜头果的微繁体系和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建立了蒜头果微繁体系并优化了蒜头果细胞悬浮培养的培养条件,为蒜头果的人工微繁及利用悬浮培养技术来获取其有效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