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以视网膜裂孔形成为特征,解剖结构上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Neurosensory retinal,NSR)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分离,并无明显的其它眼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导致的一类视网膜病变。临床上RRD是视网膜脱离的最常见类型。其发病急,发展快,一旦发生,患病眼视力迅速下降,如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致盲率几乎为100%。RRD是眼科临床中最常见的,且较为复杂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研究RRD的易患因素,减少和避免其引起的眼盲,一直是眼科学界的重要课题。第一部分: RRD易患因素的研究目的:调查和了解RRD的易患因素,及对RRD发生的影响。方法:以就诊的新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年龄、近视、白内障手术、眼钝挫伤和家族史(family history, FMH)等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调查。选用150位志愿者,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年龄、性别、居住地与病例相匹配者作为对照(年龄与病例相差±1岁以内)。对各因素的比值比(OR值)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进行分析。结果:RRD的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52%),男72人,女78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眼屈光度在﹣6D以上的55.33%,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P<0.01)。发病前有短期顿挫性眼外伤史RRD者14例(9.33%),常发于20~39岁以下男性。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的RRD12例(8%),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近视男性。有家族史RRD患者3人(2%),其先证者同胞发病率约1.17%(3/256)。双眼RRD16人(10.67%),40岁以下年轻人较多(75%)。钝性眼外伤、近视和白内障手术OR值分别为6.56 (95% CI,2.64~25.31,P<0.01)、5.36 (95%CI, 2.28~6.68,P<0.01)和20 (95% CI, 3.34~99,P<0.01);其PARP分别为12%、62%和9.4%。家族史OR值为3 (95% CI, 0.24~99,P>0.05)。结论:RRD的发生与高度近视、年龄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白内障手术、眼外伤、一眼发生RRD史的对侧眼是RRD发生的危险因素。未发现RRD的发生与家族史、用眼时间及其它眼部疾病有关联性。第二部分:RRD对侧眼的检查和预防性治疗。目的:调查和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fellow eye,FE)眼底视网膜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研究的RRD患者(除陈旧性RRD14例)136例的所有对侧眼(136眼)进行扩瞳检查(在排除高眼压后),发现严重病变(视网膜脱离、干孔、格子样变性及囊样变性)及时进行治疗,出院时记录视网膜,激光斑,视力等情况,出院后1周,2周,1 ,2,3个月观察眼底及视力变化。对格子样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的病例进行预防性氩激光治疗,网脱范围较大的病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对侧眼136发生视网膜病变86例(63.24%);包括新发性视网膜脱离2例;干孔11例,发生在格变区8例,单纯格子样变性22例。高度近视的干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组(χ2=3.91,P﹤0.05)。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随着近视度数加深发生率增加(P﹤0.05)。对侧眼底有病变行氩激光治疗的患者,未再出现视网膜脱离,光凝局部见清晰激光斑,术前后视力无改变。新发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于2个PD的行氩激光辅助药物治疗的,视网膜脱离范围未扩大,治疗前后矫正视力无改变。另1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于3个PD予以巩膜外冷凝及外垫压手术治疗。结论:对侧眼的视网膜病变与近视相关,预防性治疗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