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钒在Fe-C-V微合金钢中的析出行为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663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10#钢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钒铁和碳来改变钢的钒、碳含量。实验总共熔炼出含钒为0.1%,碳含量为0.1%、0.15%和0.2%;以及碳含量为0.1%、钒含量为0.2%和0.3%共计五种试验用钢。通过高温热处理实验、热模拟实验和回火实验;采用拉伸试验、冲击韧性试验,结合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从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回火后组织转变情况等方面系统研究了五种试验钢。期望,通过完成本课题,分析C、V元素对于微合金钢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成分及工艺控制微合金钢第二相VC的析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钒含量的增加可以使试验钢的强度得到增加,但对其韧性影响不大(。2)试验钢在1100℃保温30min随炉冷却到700℃再保温30min后空冷,铁素体晶粒明显粗化,尺寸达到50μm左右,因此在奥氏体区间钒完全固溶于奥氏体中,没有明显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3)以0.1%C—0.3%V试验钢为研究对象,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奥氏体未变形、单道次压缩变形量为20%的连续冷却转变实验,分别观察860℃未变形和变形条件下的金相组织。结果表明,冷却速度的提高,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含量减少并且晶粒尺寸变小,贝氏体的含量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而增多;热变形促进了相变,使组织明显细化;变形使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增加,抑制了贝氏体组织的形成。(4)以0.1%C—0.3%V试验钢为研究对象,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通过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和变形道次对试验钢金相显微组织及第二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多道次变形,发生再结晶且再结晶晶粒已经长大,透射电镜下有很少的第二相质点析出。在低温下单道次变形使晶粒有一定细化,在透射电镜下没有第二相析出,变形使位错密度增加。(5)以0.1%C—0.3%V试验钢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试样、经850、1100℃保温30min随炉冷却到700℃再保温30min后空冷的试样和700℃单道次压缩的试样600℃回火,透射电镜下发现经过回火的试样都有第二相VC析出,这些VC与基体存在四种位向关系,但位向关系不完全满足相间沉淀中的B-N关系。(6)理论计算下,0.1%C—0.3%V试验钢的全固溶温度约为1100℃,在738~1100℃,碳完全固溶于奥氏体中,第二相VC不能按相间沉淀的方式析出。VC在位错线上形核是其主要的形核方式,在位错线上形核,使其临界形核能大大降低。但对PPT曲线的影响不大。应变储能可以有效促进VC的析出。VC在铁素体中析出的PPT曲线为单调曲线,不存在鼻部温度。
其他文献
加热炉作为钢铁工业轧钢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和能耗设备,其设备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能耗、烧损率、废钢率、产量、质量等指标。随着液压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采用先进的液压技术,
在新疆地区采集了331块表土样品,分析了样品的磁性特征(磁性矿物种类、磁性矿物含量和粒径组成)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指示新疆地区表土磁性特征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北疆样品中磁
<正>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已成为改革与实践的重点。由北京教育科学院所编著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发
冬枣是目前公认的品质最好的鲜食枣品种。虽然冬枣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但由于对其研究较晚,栽培技术尚未完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冬枣的坐果率
水性无皂乳液聚合是最新研究的热点,在涂料和粘胶剂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在文献检索和市场产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丙烯酸酯类为主单体,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A
介绍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体——北美五大湖的基本情况及水环境污染和治理历程,讨论美加两国政府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经验,概括了五大湖环境保护工
EB病毒(EBV)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宿主免疫系统的防御,因此衍生了一系列干扰人体免疫的策略。EBV感染后会长期潜伏在宿主B细胞中,并对宿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的
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钠和乳清分离蛋白对天然南瓜黄色素进行包埋,制备成微胶囊南瓜黄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芯
<正>技法指导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需要有一定分量的人物的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态、体型、姿态等外貌特征所作的描写。精确的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
通过构建MRIO模型和使用SDA方法,考察技术效应对1995—2011年中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对碳排放技术效应和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的差异化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