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憩型的草坪空间作为城市公园中重要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植物空间的营造,植物影响了景观的形成及空间的构建,从而引导游人的游憩行为。将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和游人的游憩功能相结合进行研究,探讨美观实用的草坪空间的营造方式,对建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城市绿地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莞这一城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城区内已建成的年代不同、风格不一、占地规模亦不相同的九个城市公园,对各个公园中游憩型草坪的分布情况及比例尺度进行分析;同时,从调研的公园中选取9个典型的样地,分析其游人使用情况、平面布局方式及植物种类及配置情况,从垂直结构、植物品种选择、种植方式、植物配比、郁闭度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封闭式四种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基本模式。针对上述研究内容,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总结三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及封闭式四种类型游憩型草坪空间的营造手法各异。开敞式游憩型草坪边界没有明显的围合;植物植物选择多以常绿、冠型开展的植物为主,较少小乔木及灌木的选用;常用草种为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马尼拉草(Zoysia matrella);植物垂直结构为乔木-草坪,配置的形式以大乔木孤植或丛植为主。而半开敞式草坪边界两三个方向有密实的植物组团围合;植物种类丰富,注重色叶及开花植物的使用,常用草种为台湾草、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垂直结构为乔木-灌木-草坪;配置形式以群植组团作为背景,有特色的孤植树或树丛作为景观焦点。覆盖式游憩型草坪平面形态四周没有围合;植物选择以树形统一,分枝点高为宜,常用草种为较耐阴的大叶油草;植物垂直结构为乔木-草坪,配置形式以片植乔木为主。封闭式游憩型草坪平面形态四周呈围合状;植物选择注重多样性,兼顾色叶及开花植物,常用草种为台湾草、马尼拉草;植物垂直结构为乔木-灌木-草坪;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植物围绕四周种植,中间留空为草坪;另一种是树丛或群落有机分布,形成灵活多样的草坪空间。(2)游憩型草坪的分布位置多位于园路边,或结合湖区,建筑物等景点进行布置;四种类型的游憩型草坪按应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半开敞式、覆盖式、开敞式或封闭式。研究发现游憩型草坪占公园面积比在10%-20%这个区间之间,能取得较均衡的空间效果,同时也能满足游人的休憩需求。(3)游人的活动类型与空间的开闭程度密切相关,空间越开敞,人们的活动类型更偏向动态的活动,相反,空间越封闭,人们的活动类型更偏向静态的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根据动态的活动类型及静态的活动类型不同,合理分布不用类型的草坪空间,能给游人更理想游憩体验。(4)总结出四种类型的游憩型草坪的典型配置模式,开敞式草坪空间典型配置模式有:常绿乔木+棕榈-草坪;半开敞式草坪空间典型配置模式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草本地被+木本地被-草坪;覆盖式草坪空间典型配置模式有:常绿乔木-草坪;封闭式草坪空间典型配置模式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草本地被+木本地被-草坪。论文最后还对目前东莞市城市公园游憩型草坪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对未来城市公园的游憩型草坪空间的营造提供借鉴,为园林设计工作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