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唐诗之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大运河沿线文学创作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以运河沿线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初唐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问运河沿线诗歌创作所体现的运河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了解诗人视野中的运河的发展及当时的社会现状,从中分析运河与在运河沿线活动的诗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运河文化对长期在运河沿线活动的诗人的影响,透析并彰显隋唐大运河的人文底蕴。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隋唐时期,运河区域文化发展繁盛,其中诗歌的发展更是耀人眼目,那些诗歌将运河妆点成一条灿烂多姿的水上“唐诗之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隋唐大运河沿线诗歌创作对运河的表现以及与运河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对水上“唐诗之路”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本章中首先简要总结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路线以及唐代对大运河各河段的疏通、治理,将大运河作为一条交通路线的线路理顺,然后以这条清晰的运河线路为基点,对唐代诗人们描写运河风貌的诗歌以及描写运河沿线城市状况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将运河由交通线路转化为灿烂多姿的唐诗之路,进而彰显大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水上“唐诗之路”。二、运河的水运文化包括运河作为一条沟通南北的交通要路的繁盛的交通,也包括运河沿线河畔粮仓、馆驿桥梁等,这些都是水上“唐诗之路”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唐代诗人通过诗歌对运河水运文化的展现,从而总结出运河水运文化对水上“唐诗之路”形成的影响。三、运河及其漕运带动了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直接催生了一批运河城市,诗人通过诗歌创作的形式记录运河沿线城镇的崛起以及运河沿线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些诗歌中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这部分通过对运河沿线城市、乡镇的发展,以及唐代诗人在这些区域的活动和创作,讨论运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上“唐诗之路”形成的关系。四、运河的畅通不仅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南北文化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原本开放的大唐文化更加包罗万象、气象万千。通过对运河区域的历史典故以及民风民俗的研究,以及当时当地的诗歌创作,总结出运河区域文化对水上“唐诗之路”形成的影响。五、结语部分指出,唐代诗人们以其丰硕的诗歌创作,赋予了大运河以厚重的文化生命。大运河这条文化线路的形成,肇始于春秋,滥觞于隋,成就于唐。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创新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悟,加强对马克主义
利用遥感手段对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技术进行探讨,形成了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路线、技术指标、数据处理方法、关键参数等成果;并提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的创作高潮不仅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上的繁荣,也表现在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家庭伦理剧在新世纪的繁荣有其偶然性,也不容忽视其必然性,与当前社会经济和文
针对水利工程后的多指标半结构性评价问题,在工程模糊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将专家个人与群体意见综合的模糊评价方法,给出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定量方法与专家意见和指标结果的集结
快速移调视奏技巧是声乐钢琴伴奏的特殊技巧,也是优秀声乐钢琴伴奏的必备技能。如果采用改变调号进行移调;或把“间”当“线”、“线”当“间”;或把高音谱号的乐谱看为低音
针对目前重力坝有限元计算仍无应力取值标准,应用自适应有限元法对重力坝进行多种工况下的自适应计算,提出了基于h—型自适应有限元法的全域能量误差限控制标准。计算表明,对
研究了尖晶石型Cu Al2O4掺杂对Ca Cu3Ti4O12陶瓷显微结构、介电性能以及松弛特征和缺陷结构的影响。在频率为10-1~107 Hz、温度为153~453 K的条件下测量了样品的介电性能。研究
近年来,医疗侵权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医疗侵权纠纷已成为是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又是其核心问题,处理好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关系到能否公正审理医疗纠纷案件
已知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能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然而血清型特异性限制了全菌体灭活疫苗的效力。正在寻找能诱导抗各血清型交叉保护性免疫的钩体抗原。已在致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美学命题,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古琴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琴者心也”是对儒家礼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