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化问题由来已久,但语法化研究依然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外学者所做的语法化研究不少,但对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温州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温州话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而温州话中的“起”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且存在多词性、双音共存,义项丰富的现象。另外,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起”和“起来”经常被作为趋向范畴来考察其语义和语法化进程。语言学界对温州话的研究本就相对匮乏,而对“起”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多是以传统语言学的方法,从语义、语法或句法的角度对“起”字进行研究。本文旨在认知视角下探究温州话中“起”字的语法化以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机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起”字分为8个义项,推导并构拟了“起”的语法化路径,即“起1”→“起2”→“起3”→“起4”→“起5”,“起1”→“起2”→“起3”→“起6”→“起7”,“起6”→“起8”。本文综合考虑主观化、隐喻、转喻、凸显这些认知机制在“起”的语法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观化令“起”字逐渐减少客观性,增加主观性。在从具体认知域被投射到抽象认知域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转喻机制,尤其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关系,使某一语义成分转喻整个语义单位并形成新的义项。凸显一方面使“起”因其中的语义成分得到凸显而产生新的义项,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构式中的其他部分得到凸显而产生得不到凸显的语法化义项。这些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于“起”的各个语法化阶段。此外,本文结合射体、界标理论以区分各义项的意义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深化对“起”字语法化及语义、语用层面的研究。“起”字的虚实义并存,可见“起”字并未完全语法化。但其义项“起5”和“起8”已语法化为功能词。分析语法化过程中认知机制的运作也有利于区分“起”的各个义项及其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