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德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不少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过德治问题;其中,以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古代儒家以其特有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治主张。古往今来,有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热衷于探讨这个问题,企图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以便用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使得“德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它重新确定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尽管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在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特征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正是基于以上这种考虑,本论文试图对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进行梳理与评析,并通过与西方相关思想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挖掘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政治哲学的思想精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所启发。本文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等问题。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的依据,简单介绍和评析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了主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创新之处,并说明了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对“德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辨析了德治与人治、礼治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概括论述了古代儒家德治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分析了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专制体制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人性前提和社会理想。对人性的看法是古代儒家提出德治主张的思想前提。尽管古代儒家对人性善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不管人性是善是恶,还是有善也有恶等等,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人性均可以转化为善。从这种观点出发,古代儒家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并把道德教化看作是治国的根本方法。古代儒家满怀憧憬地构想了德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