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于第四位,今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趋势。结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多已属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并涉及多基因改变的逐渐积累的复杂过程。许多研究已证实结肠癌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Cumor Stem Cell, CSC)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无限增殖能力的一类细胞群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肿瘤产生耐药性而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富含亮氨酸重复单位的G蛋白耦联受体5(leucine rich repeat containing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5,Lgr5)是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是由17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7次a螺旋跨膜区的大分子糖蛋白,已有研究证实在人的大脑、乳腺、毛囊及胃肠道等都有表达。Nanog是新发现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的转录因子,是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和亚全能性的关键性基因。现有研究表明Lgr5和Nanog参与了肿瘤的浸润、转移,但国内对Lgr5和Nanog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检测二者在结肠癌组织、结肠腺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其在与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2年03月至2013年03月存档的石蜡标本134例,其中包括68例结肠腺癌组织、30例结肠腺瘤组织、36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gr5和Nanog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gr5主要表达于细胞质,Lgr5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1.7%(42/68)),在结肠腺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6.6%(8/30)),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6.6%(6/36)),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后二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临床参数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Nanog主要表达于细胞核,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9.1%(47/68)),在结肠腺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3.3%(12/30)),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7.9%(7/36)),且结肠腺癌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均<0.05),而后二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anog的表达与结肠腺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临床参数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Lgr5和Nanog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3,P<0.05)。结论1.Lgr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结肠腺瘤、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并与其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提示Lgr5可能在结肠癌癌变过程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2.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结肠腺瘤、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并与其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提示Nanog可能参与了结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浸润和转移能力较强。3.Lgr5和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有共同的调控机制或有协同的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