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重视,公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和成效都在逐年增加。然而在野生动物生境得到改善、物种多样性得到保护的同时,野生动物的福利与公民的发展权存在竞合的现象也日渐显现,其现象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公民发展权的实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但是立法中的关键问题,也关系着人类发展权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实现。研究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关系、补偿内容,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并将补偿办法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之中,是解决人与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对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实现环境义务的承担与生态利益的获取得以公平分配,环境正义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有力地影响。基于客观情态上的要求,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建立有序的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迫在眉睫。目前,该制度的建立首先要解决的难点是对野生动物的界定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野生动物定义没有明确规定,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亦众说纷纭,当下较为普遍认可的定义为:野生动物是非人工驯养、在自然状态下生存的各种动物,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腔肠动物以及其他动物。结合已有政策和现行法律规定进行研究,对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可以作出如下界定:即公民或组织因保护野生动物而付出的积极投入、受到物质财产的消极减损以及可期待利益的丧失,由野生动物生态资源的受益者对其进行经济、政策、科学技术或实物等形式的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尽管该制度建立已有充分的法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其必然性,但仍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一方面源于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源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本身存在局限。《野生动物保护法》是野生动物保护建设工作的的国家基本法律,但在关于野生动物生态补偿问题的规定上,仍是空白。除此之外,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还面临着人们保护动物观念欠缺和补偿经费不足等障碍。基于以上困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要加快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立法并及时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将生态补偿制度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同时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补偿的主体、范围、标准及方式。此外,还应强化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入公众参与机制;积极扩展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从而调解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其他文献
我国图书领域一直实施维持转售价格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该制度没有被严格遵守,中国的图书市场处于既非“固定价格”又非“自由价格”的一种状态。2016年第十二届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法治国家,推行依法行政的改革阶段,十八届四中全会结合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现状,在充分考虑检察机关自身监督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基础,将信息技术运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者是一个共同体。在信息化的时代,民族地区企业经营者同样要改善自己的传统经营机制、传统经营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在民族地区的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应属中小
民族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是现阶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它是以我国现阶段所处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做为背景的,又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地区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