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的信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自信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起着驱动作用,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培养健康自我与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自信能否形成、稳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生活态度及至整个人生,特别是在强调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大学生自信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贫困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作好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分析。共分为三部分:阐述了高校贫困生自信教育的意义,实证研究了高校贫困生自信教育的现状,并以此为研究基点,透视其成因,再结合当前贫困生自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分析了高校贫困生自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经济方面的帮助,弱化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校心理咨询体系作用不到位,心理咨询辅导活动效果不明显;忽视了对贫困生实际能力的教育,缺乏稳定的相关机制保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受习惯性思维影响,缺乏对贫困生群体的人文关怀。结合调查,本文研究了加强贫困生教育工作所要坚持的三原则——无歧视性原则、隐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贫困生自信教育工作的新构想:合理利用国家助学和勤工助学体系,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自强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的良好自信心;自我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人格。就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自信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毫无疑义,高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教育理念。人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所以,高校要以贫困生为本,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