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性嵌段共聚物膜与刚/柔性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发地组装成各种微结构,如平面双层膜、胶束等。这些结构在生物医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平面双层膜既可以作为生物膜的一个简单模型,帮助人们探索细胞膜的生物功能。共聚物胶束因其有良好的稳定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输运等。本文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了双亲嵌段共聚物膜与刚/柔性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机制。其中,共聚物胶束由于其可形变性,因此可被看成是柔性的纳米颗粒,而无机纳米粒子等则可定义为刚性纳米颗粒。首先,我们研究了柔性纳米颗粒—共聚物胶束与双亲性嵌段共聚物膜的融合过程。我们发现胶束与共聚物膜之间的距离、组成胶束的聚合物的数目等因素会强烈影响两者的融合。当组成胶束的数目较少时,两者之间的距离强烈地影响膜与胶束的融合:当胶束离膜很近时,两者不会发生作用。而适当增加胶束与膜的距离时,胶束才会与膜发生融合现象。但随着胶束中PEG链的数目增加,两者的相互作用情况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距离将不再是影响其融合的主要因素。在我们调查的距离范围内,胶束都会与膜发生融合。如果进一步增加PEG连的数目,我们发现两者之间距离的影响又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胶束距离膜较近时,胶束才会与膜发生融合现象。其次,我们研究了刚性纳米颗粒—超细型纳米颗粒与双亲嵌段共聚物膜的吸附过程。通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发现超细型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纳米颗粒与共聚物膜的相互作用,使得两者处于附着、分离以及颗粒被膜中的聚合物链缠绕等状态。特别是随着纳米颗粒体积的减小,纳米颗粒的形状对吸附的影响反而会变得更加重要。我们的研究表明,共聚物膜与颗粒之间的亲和性与膜中聚合物链由于受到颗粒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链段的形变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决定两者最终相互作用状态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含有吲哚骨架结构的生物碱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表现出非常重要的生物活性,特别是2-取代和3-取代吲哚酮类衍生物普遍存在于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中,因此对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依
集群优势是浙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和体制创新的同时,利用集群优势获得竞争地位,是提高河北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精英理论由帕累托、莫斯卡等人提出,在解释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民主化进程中,政府管理也可以从中
通过分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独特优势,重点研究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构改革中发挥
介绍了拉力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详细阐述了拉力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提出了该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和实现方案.试验证明,该软件能够满足拉力测试系统的要求,人机界面友好,可操
美国作为一种外部民主化力量,试图在中东推行“民主改造”战略,但由于这一战略包含着“西方中心论”和霸权色彩,而在当地激发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倾向于从反
利用废旧橡胶粉、塑料(HDPE)和木粉制备木橡塑三元复合材料(WRPC)是木质多元复合的新探索,在该体系中,木质材料作为增强相,起到“骨架”作用,橡胶则起到弹性增强作用,塑料基
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1.ESI-MS法手性联萘酚醛型主体分子对氨基酸及氨基醇的手性识别研究;2.有机反应选择性控制新方法的初步探索。1.我们设计合成了一对手性联萘酚醛主体
稀土发光材料是指利用稀土元素独特的电子层结构、采用不同激发方式而使其发光的稀土功能材料。目前,稀土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生物标签和数据储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正>片面指责中国就如一个富翁悠闲地在田垄上抽烟喝茶,看着田里为其耕作的穷小子,并责备他,你抢走了我种田的机会一样毫无道理今年年初,奥巴马发表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