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化机理的查尔酮类肼荧光探针的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肼作为一种危险的致癌物与人类的健康生活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肼的微量检测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查尔酮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低生物毒性,其碳碳双键基团易被亲核攻击的性质使其具有反应灵敏性。同时基于香豆素以及芘基团优异的发光性质以及低生物毒性,本课题在以查尔酮为识别位点与肼发生加成环化形成二氢吡唑五元环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香豆素查尔酮衍生物,羟基香豆素查尔酮衍生物及芘查尔酮衍生物三类荧光材料。全方位探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对肼的识别效果、识别机理,以及分子末端取代基对识别效果的影响和在肼传感领域的应用。(1)香豆素查尔酮类衍生物(2)羟基香豆素查尔酮类衍生物(3)芘类查尔酮衍生物在香豆素查尔酮体系中,设计的化合物2和3均可以实现对肼比色比率型识别。通过比较三种化合物对肼的识别效果,发现化合物末端苯环上的取代基(2,羟基;3:乙酰丙酸)可以有效促进对肼的识别。其中,化合物3与化合物2相比表现出了更低的检测限(0.1 ppb,0.003μM)、大荧光比率变化(I465/I575,滴定前后增强1265倍)、更快速的时间响应以及宽的p H工作范围(3.0-12.0)。随后探究了化合物3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发现随着肼的增加,红色通道(λem=580±20 nm)的荧光明显降低,绿色通道(λem=470±20 nm)的荧光增强。另外在机理证明方面,我们少见的利用化合物3与肼的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质谱和晶体结构的表征直接证明了识别机理:在肼存在下,乙酰丙酸首先通过脱保护作用被去除,然后通过加成和随后的环化反应形成二氢吡唑环。在羟基香豆素查尔酮的体系中,以形成二氢吡唑加成环化机制为基础,构建了以羟基香豆素查尔酮结构为传感位点的四种新型肼荧光探针,其中探针4和7可实现对肼的比色和比率识别,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相比较化合物3来说,这四种化合物都进行了一定共轭链的延长,因此,识别前后,探针4和7荧光蓝移分别达到了188 nm(探针7)和229 nm(探针4)。研究表明,加强碳碳双键正电性及酚羟基高活性都有利于识别的进行。在应用方面,这两种探针都能在10分钟内成功检测出肼蒸汽,可实现对肼蒸汽的便携式检测。此外,探针7可成功应用与细胞成像。基于芘所具有的优异发光性质,合成了化合物8,其也能作为肼的裸眼探针来使用,并且成功的实现了对肼的比率识别。检测限低至1.6 n M(0.053 ppb),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抗干扰性。与前两章的化合物相比,该探针具有快速的响应时间,在900 s左右即可反应完全,动力学常数为2.7×10-3s-1。此外,在应用方面,化合物8成功的实现了对水样中肼的检测。
其他文献
切削反应力锥是制作海底电缆软接头工艺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海底电缆耐压等级的提高,截面尺寸随之增大,切削反应力锥的难度逐渐增加。目前,相关切削装置的研究大多为人工辅助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为提高切削效率并保证切削质量,本课题运用SAPB系统化设计方法与TRIZ创新理论,设计了一种海底电缆反应力锥切削装置,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切削装置的工况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切削反
学位
学位
聚族而居的血缘型宗族村落的宗族社会结构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关系,然而现阶段的古村落保护呈现出一种基于建成环境表象的"普适性"保护方法,导致血缘型家族聚落的保护与一般传统村落无二。位于西南地区的血缘型传统村落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家族谱系社会结构与自然生长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因此,对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地域宗族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分析框架。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作为西南片区少有的规
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装置,可以通过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无需经过燃烧过程,并且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因此能量转换效率很高,且没有噪音和污染。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用于电动汽车和固定式发电程序的很有前途的新型电源。然而,当前的PEMFC成本昂贵、功率密度不足且性能耐久性差。因此,为了实现PEMFC的大规模应用,贵金属基催化剂的改性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
合作学习模式开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来在我国教学课堂中普遍使用,被称为最成功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核心素养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望,目的是使每位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具体分为六大素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层状有机半导体,其体相材料的带隙能约为2.7 e V,在光电催化以及能源存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体相g-C3N4由于可见光利用率相对较低,电导率低以及光生载流子复合率较高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形貌控制、元素掺杂、与其他半导体形成异质结等方式对g-C3N4进行改性并将其应用到光催化及能源存储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维(3D)g-C3N4/Mn3O4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催化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且经济的水处理手段。光催化是最先被研究且应用的一种催化技术,其效率受到电荷复合的极大限制。作为一种能够将机械能转化成化学能的催化技术,压电催化可利用内建电场促进电荷的分离和传输,从而大大提高催化效率。本文提出了几种利用压电电场提高材料催化效率的方案。本文以钛酸铋钠(Bi0.5Na0.5TiO3,BNT)和铌镁酸铅-钛
切换系统作为混杂动力系统的一种,是由一族系统或者是子系统以及把他们能够协调结合起来的切换规则组成的混合系统.近年来,切换系统理论应用到了工程实践和控制理论中.而在许多实际系统中,它们的初始状态总是取非负值,因此被称为正系统.正系统是非负初始条件产生非负状态轨迹的系统.正切换线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正系统,它包含多个正子系统,且每个正子系统之间有一个切换规则(即切换信号),此类系统同时拥有正系统和切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