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和非农部门转移,给农户家庭收入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的“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明显,进而影响农业产出效率、阻碍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营后继乏人;其次,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弃耕、季节性抛荒、粗放经营等现象,农地利用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效率损失显著。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农地流转市场也逐渐发育起来,农地流转从改革开放开始时几乎没有到现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农地进行了流转,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那么,在非农劳动力市场和农地流转市场日渐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而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市场的发育被学术界寄予厚望。这两种要素市场相互之间如何影响以及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有着怎样的影响,对于农民的粮食生产、经济收入,甚至更广泛意义上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地规模经营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西省丘陵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总体上分析了要素市场发育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决策行为对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分析非农就业对农地投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尽管在研究主题上和以往的研究差别不大,但在具体的研究问题上,本文显示了和以往研究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在研究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时,本文区分了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如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对农地流转的差别化影响;在研究非农就业对农地投入的影响时,本文将农地投入分为自家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性要素投入;在研究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时,本文不仅区分了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别化影响,还将农业生产效率用多个指标来衡量。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体分以下三大部分:1.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对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做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不仅促进了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而且还带动了农村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一方面会导致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数量约束效应和质量约束效应,因为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均是农村优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而留守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均是老人和妇女。农业劳动力的流失改变了农户在劳动力-土地上的要素比例,强化了农户的农业劳动力约束,为了克服这约束,农户通过参与农地流转市场来调整劳动力-土地要素比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会带来非农就业收入的增加,而参与非农就业的家庭成员通过汇款的方式使得家庭收入增加,资金流动性水平提高,使家庭有能力克服资金约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以抵御农业生产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同时,本研究区分了不同非农就业类型的效应差别,认为外出务工带来的劳动力数量约束效应和质量约束效应均大于本地务工,因为外出务工地点在外地,回来务农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接着,本研究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检验了农户非农就业决策与农地流转决策的联立性,因为农户的这两个决策有可能是同时做出的,可能存在内生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农户本地务工决策与农地流出决策存在联立性,因此,本文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对本地务工进行工具。最后,本文利用Probit模型检验了不同类型的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将农地流转区分为农地流入和农地流出,将非农就业区分为外出务工、混合务工和本地务工,分别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外出务工和混合务工对农地流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农地流出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本地务工对农地流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根据本小节的研究结论,在当前大力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应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吸引农户异地转移就业,为农地流转创造条件。2.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投入的影响。本部分将农地投入分为自家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性要素投入,同时从非农就业细分视角,以全面审视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投入的影响。由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流失效应的存在,在家庭总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减少,但由于参与非农就业的家庭成员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因而会造成留守劳动力的农业劳动时间增加,因此非农就业对自家劳动力投入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农户倾向于用资本性要素替代流失的劳动力,在农户参与非农就业之后,资本性要素投入可能会增加。之后,本部分分别做了农户参与非农就业总体情况和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投入的回归分析,第一组回归结果发现非农就业对自家劳动力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资本性要素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组回归结果发现本地务工和混合务工对自家劳动力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混合务工对资本性要素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部分首先识别了非农就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传导路径。本文认为,非农就业可以通过影响农地流转和农地投入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从农地流转的角度看,农地从低效率农户向高效率农户流转,使得低效率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高效率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最终整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农地投入的角度看,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后,倾向于用资本性要素投入来替代流失了的劳动力,最终会使得农户增加资本性要素投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本文认为,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内生性,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促使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因此,本文在回归时选择了合适的工具变量对非农就业变量进行工具。而农业生产效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为了能够全面的反映农业生产过程,本文选取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和技术效率表征农业生产效率,并将非农就业区分为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非农就业,对上述四种效率指标分别进行回归。计量结果发现:本地务工虽然对部分中间变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农业生产效率各指标的综合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本地务工难以通过中间变量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除了成本利润率外,混合务工对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外出务工而言,它对土地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综合影响是显著且是正向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户异地转移就业,优化劳动力转移途径和渠道,加强转移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着力发展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采取个人缴费、政府扶持的方式,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实现农民工就地城镇化。(2)构建农地流转信息平台,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让有意愿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充分认识到参与农地流转带来的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社会化服务专业组织,降低农户种植成本,鼓励农户托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