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传统的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分子材料具有来源广、种类多、成本低、结构丰富、可用溶液法大面积制作等优势。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晶体管、发光二极管、光响应器件等多种分子器件已经开发出来,性能也在不断提升。这其中,由电极-分子-电极构成的分子结作为最基本的分子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内电荷传输机理的研究。电极-分子界面是在分子器件中的关键结构。而金属-有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传统的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分子材料具有来源广、种类多、成本低、结构丰富、可用溶液法大面积制作等优势。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晶体管、发光二极管、光响应器件等多种分子器件已经开发出来,性能也在不断提升。这其中,由电极-分子-电极构成的分子结作为最基本的分子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内电荷传输机理的研究。电极-分子界面是在分子器件中的关键结构。而金属-有机分子界面由于金属与分子性质的不匹配,一直是分子器件的重要限制因素。本论文专注于利用纯碳电极代替金属电极构筑新型的全碳分子器件。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是制备了一种基于碳电极的分子结器件。我们采用了碳电极代替了传统的金属电极,得到了十分稳定的分子结器件。底电极是通过高温热解光刻胶(pyrolyzed photoresist film,PPF)得到的一种碳膜,表面十分光滑且可以利用电化学的方法修饰有机分子。利用重氮还原的方法,可以将不同的有机分子共价修饰到底碳电极上,形成稳定致密的分子层。最后在分子层上面热蒸发制备顶碳电极,构成碳电极-有机分子层-碳电极的夹层结构。通过分析碳分子结的IV曲线可知,分子结中的电流是通过隧穿的方式进行传输的。二是研究了电场对PPF电极费米能级的影响。在碳分子结中,通过分子结的电流为隧穿电流,影响隧穿电流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为电极与分子界面处隧穿势垒(电极费米能级与分子能级的差)的大小。如果电极的费米能级可以被调控,那么就会改变隧穿势垒的大小,进而改变分子结中的电流,实现分子结的主动控制。据文献报道,PPF电极的电子态密度较金属相比非常小,在施加电场时,感应电荷极有可能改变PPF的费米能级。我们采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的方法测量PPF电极的表面功函,并通过控制栅压,研究了PPF电极费米能级的变化。三是研究了碳分子结的磁响应的电学特性。电荷在有机分子中进行传递时,由于分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电荷传递会对外加磁场产生响应,形成有机磁阻(organic Magnetoresistance,OMAR)效应。相对比传统的金属电极的有机磁阻器件,我们的碳电极器件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非常稳定,为低温条件下的磁阻测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我们研究了碳电极分子结的低温及磁场下的电流变化。当对碳分子结施加强磁场之后,我们观察到碳分子结的电阻变大,并且在磁场下具有相对于正负磁场对称的正磁电阻特性。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的陶瓷烧结方式——冷烧结,并采用冷烧结工艺制备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其传质机理。冷烧结由Clive A课题组于2016年首次报道,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借由瞬时溶液的润湿性实现的一种低温液相烧结过程。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理以解释冷烧结过程,但是尚未有明确定论。我们通过冷烧结工艺制备了不同水溶性的无铅压电陶瓷:一致溶解的亚硝酸钠(NaNO2)、磷酸二氢钾(KH2PO
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对于地震的预测,人类如今还未掌握它的活动规律。如何有效地监测和预测地震对世界各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都是重中之重。综合国内外文献,本文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神经网络综合实现改善地震因子指标,这对于地震预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地震目录的统计,分析震级-频率关系验证了古登堡-克里特定律。实现地震目录中所有震级在经
由于淡水资源日益匮乏,饮用水的稳定供应仍然是一个世界性挑战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下水是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因此对地下水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其结果可有助于改善当地水资源管理。冈比亚(The Gambia),尤其是布里卡马市(Brikama)经历了多年的缺水和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但尚未有学者对当地地下水位下降的成因进行解释。本论文以布里卡马市为重点,研究了冈比亚的气候变量变化和地
感应耦合传输式锚系浮标在海洋环境中用于长期原位定点观测和水下数据信息获取。感应耦合传输式锚系浮标采用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方式,与以传统电缆直接连接的有线传输和以声学原理为基础的无线传输相比,其可靠性和造价优势明显,但其数据传输率较低,无法应对未来巨量海洋信息的实时观测与传输。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对锚系浮标感应耦合数据传输速率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该研究对于大量信息的实时观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离层作为日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数变化对人类通信、卫星导航具有显著影响,对灾害预警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电离层状态复杂多变,电离层参数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利用电离层,为相关应用提供服务,开展对电离层参数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获取高精度电离层参数重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进Kriging插值方法利用当前可获得的北半球高纬、南半球中低纬共13个垂直探测站的电离层数据推求局部区域电
海上定位是开展海洋测量作业的基础。目前,海上作业主要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进行定位,常用的方法有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K)载波相位差分和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两种。RTK需要在作业区域附近架设参考站来帮助确定和纠正定位误差,在没有条件设
强对流天气是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天气类型之一,主要包括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在中国,强对流天气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气象行业需求背景下,本课题组开发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系统,该系统以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作为主要数据基础,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识别和预报,输出包含单体特征信息和强对流天气特征信息的文本文件。本文基于已有的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功能拓展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
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通过白令海峡的太平洋入流通量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增加趋势。其中,太平洋冬季水(PWW)作为西北冰洋重要的营养盐来源,在楚科奇海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倍受关注;楚科奇海海冰对入流热输运的响应亦是研究热点。本文基于(1/4°)(经纬度)北大西洋-北冰洋-北太平洋海洋-海冰耦合模式1994~2015年的模拟结果,从季节与年际尺度分析了入流对楚科奇海水团以及海冰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白令海峡
多样化应用场景下的网络地图服务快速发展,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成为地图设计的未来趋势之一。地图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与样式设计的美观性,方便了人们快速获取路线导航、物流信息、交通数据情况、共享单车位置等生活服务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网络地图样式的多样化需求。然而,传统地图设计工具平台仍停留在注重功能技术性、架构臃肿且易用性体验差的状况下,无法满足提升用户工作效率及贴合业务场景的需求。本文采用基于目标导向设
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面临的环境压力大,藻华频发。叶绿素a是表征浮游植物的重要指标,可以体现海洋初级生产力状况。深入研究渤海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改进的大气校正算法、经验正交函数原理和数据来源;随后对2003-2017年的MODIS数据进行反演,得到连续15年的渤海叶绿素a浓度数据,并分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