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时,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地进行系统考量。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人和自然相互生成、相互规定、彼此统一、共同发展的人。在“以人为本”视野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又是对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因此,我们应当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研究“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关联性,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探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性和实践路径。本文包括四个部分,主要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对“以人为本”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做了系统梳理,对“以人为本”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视野考察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对“以人为本”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及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文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的关系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双向生成的,只有在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互规定中才能把握人与自然双重生成的本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选择法则是人与自然彼此连接的现实中介。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旨在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为本。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即强调现实的以人为本,促进和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创造出蓝天绿水,为自然创造出全面发展的人,最终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