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转换,是教师为了促进教学和调整师生关系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顾名思义,课堂语码转换即是指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在同一次对话或者语言交流中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从二十世纪60年代末起,外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开始引起语言学家们的注意。目前,教师语码转换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然而教师们对此并不了解,一些教师甚至对自己使用语码转换毫无意识。因此为了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课堂语码转换从而能够更好的运用该手段有效进行教学,本文初步探讨了高中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现状,调查分析了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不同动机。本篇论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按照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不同动机进行分类,并结合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教师的语码转换动机。本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高中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三种方法,其后对所搜集的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数据搜集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笔者运用录音笔记录了教师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作为分析教师语码转换动机的案例。问卷调查用于调查教师语码转换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此教学手段的态度。教师访谈的运用则主要是为了了解教师进行课堂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结果显示,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教师进行课堂语码转换的动机而言,包含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另外,该论文也从教师的宏观角色和微观角色这两方面分析了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在总结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虽然现在很多学者提倡教师要以目的语进行教学,但适时适度的语码转换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们应学会适时、适度、高效的运用语码转换,以期更好的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