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行配置对带状套作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新型种植模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载体,以四川主推玉米品种川单418为材料,分别在1.6m和2.0m带宽下各设置6个宽窄行配置水平和1个等行距配置水平(1.6m带宽:“20+140””、“30+130”、“40+120”、“50+110”、“60+100”、“70+90"和“80+80";2.0m带宽:“20+180””、“30+170"、“40+160”、“50+150”、“60+140”、“70+130"和“100+100"。),通过对玉米冠层田间小环境、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动态、光合特性等指标的考察,研究不同带宽下宽窄行配置对玉米生长小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的响应机制,探索玉米适宜行距的增产机理,明确宽窄行配置下玉米对窄行宽度的最低忍耐值,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冠层小环境的影响两种带宽下宽行透光率均随窄行行距的增大逐渐降低,影响大小的顺序为下部>中部>上部;而窄行透光率均与窄行行距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大小的顺序为中部>下部>上部。1.6m带宽下宽行空气温度随窄行行距的增加逐渐降低,窄行空气温度随窄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m带宽下宽行和窄行空气温度均随窄行行距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两种带宽下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均与空气温度相反。1.6m带宽下宽行和窄行行间C02浓度均随窄行距的增加而降低;2.0m带宽下宽行和窄行行间C02浓度均随窄行行距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2.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两种带宽下玉米植株形态建成和干物质生产表现为窄行行距由20cm增加到40cm玉米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改善和提升,表现为株高升高、茎粗增加;穗高系数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增强;穗上位茎节长增加,玉米受光姿态得到改善。同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升高。窄行距由40cm继续增加至等行距过程中玉米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变化幅度显著降低,且各指标均在窄行距为50cm左右达到最优。3.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两种带宽下吐丝期时最高叶面积指数LAImax和最高SPADmax均在窄行距20cm到50cm范围内逐渐升高,窄行距为50cm时LAImax和SPADmax均达最高,且在该行距配置下生育后期LAI和SPAD降低速率慢于其他处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较其他处理的优势趋于显著,到灌浆期时仍保持较高的LAI和SPAD,保证了充足的光合时间和光合面积。玉米群体内各部位光合速率大小表现为宽行>窄行,上部>中部>下部;光合速率受行距配置的影响大小表现为窄行>宽行,中部>下部>上部。两带宽下宽行各部位叶片光合速率均与窄行大小成反比,与透光率呈指数关系;窄行均与窄行大小成正比,与透光率成对数关系。各部位净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均在窄行距为50cm左右达最大值,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较窄行距小于40cm的处理的优势趋于显著。4.宽窄行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两种带宽下窄行距由20cm增加到40cm时产量均显著升高,40cm之后处理间产量差异水平显著降低,窄行距为50cm左右时产量达最大值,与窄行距为40cm时差异不显著。1.6m带宽下“50+110”时玉米产量达6826.74 kg·hm-2,较“20+140”增产39.1%,较等行距增产6.7%;2.0m带宽下“50+150”时玉米产量达9709.72 kg·hm-2,较“20+180”增产10.9%,与等行距无显著差异。窄行距由50cm继续增加时两种带宽下产量变化规律显现出差异,1.6m带宽下产量逐渐降低,2.0m带宽下产量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趋势。结合本研究中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特殊背景,为尽量减少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的隐蔽胁迫,本文最终得出两幅宽下较合理的窄行宽度均应控制在40cm左右。5.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在宽窄行种植模式下中部尤其是窄行中部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灌浆期叶片的光合能力是限制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与各时期叶片光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正相关系数最大,上部叶片次之,且窄行>宽行;且灌浆期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性大于吐丝期。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与产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灌浆期达极显著水平。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国内外最近几年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对红背叶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红
艰难的路湖南省桑植县张家湾村的余启运兄妹,家住深山,每个月都要攀爬近乎重直的木梯去镇上读书,这也是全村人走出大山的最边通道。
高密度种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途径,但田间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导致玉米植株间相互制约,生长动力减弱,从而导致用于防御的能量投入增加而用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最终使产量降低。
试验于2014年和2015年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辽北)和阜新市阜蒙县大固本镇(辽西)2个不同生态区进行。选用丹玉39、郑单958和辽单588三个不同耐密型的品种,设5种行距处
深度学习以高阶认知、知识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要素,以教学设计作为关键环节,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微生物与免疫学》融合课程是探索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