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侏罗纪—白垩纪界线的确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西藏南部贡嘎县东拉剖面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东拉剖面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维美组、桑秀组和甲不拉组。本次研究从东拉剖面中分别采集了用来进行微体古生物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的岩石样品,同时在桑秀组中采集了火山岩样品以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东拉剖面所采集的微体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首次在该剖面桑秀组顶部发现数量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但化石的分异度较低,经鉴定化石属种为Cyclagelosphaera margerelii,Watznaueria barnesae,Watznaueria manivitae,Watznaueria biporta,Watznaueria fossacincta,Watznaueria ovata,Watznaueria Britannica,Diazomatolithus lehmanii,Biscutum constans,共4属9种,其中Watznaueria barnesae是优势种。通过对东拉剖面桑秀组采集的火山样品进行SHRIMP锆石U-Pb测年,测得的安山岩年龄为138Ma,属于早白垩世Valanginian早期,为东拉剖面侏罗纪—白垩纪界线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对东拉剖面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以及log(K2O/Na2O)和Si O2图解可以看出,东拉剖面岩石样品具有典型的沉积岩稀土分布特点和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岩稀土分布特点;从Ca O/(Fe+Ca O)值、(Mg O/Al2O3)×100值和δCe值可以看出,东拉剖面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环境为海相沉积环境,古海洋呈还原环境,海水的盐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