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农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农业分支,它通过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调节剂等成功地解决了工业化农业俨生的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质量下降、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并能够满足人类在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之后对农业功能的多样性需求。 在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对制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因为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各种化学投入品,在营养、安全、健康等方面优于普通农产品;因为其优良的品质和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等附加效用,消费者愿意以比普通农产品更高的价格购买,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产品的有机真实性;由于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受到很大限制,生产成本增加,而产量又可能降低(尤其是在转换期),生产者需要以较高的产品价格作为补偿;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差异在外观上,即使通过检测也难以验证有机产品的真实性。由有机产品的特征所决定,有机农业对制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有机农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可持续农业形态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整套的认可、检查、认证与标签制度及实施机制,从而形成了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农业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能保证消费者目标的实现。 中国虽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农艺技术等方面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潜在优势,也存在着发展有机农业的客观要求,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与自身应有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变为现实的竞争力。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有机农业认证制度及实施机制的不完善。中国虽然借鉴欧盟、IFOAM的规则也建立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和有机食品认证制度,但由于标准低、实施机制不完善等,未能获得进口国的互认。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虽然正式规则可以在短时间改变,但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改进则是渐进的。一项制度的实施成本包括衡量、监督、执行等成本,这些成本常常非常高,只有在正式规则演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时,才能极大地降低制度实施成本,使其得以有效实笋。中国环境意识弱、守法意识淡薄、重规则的制定而轻规则实施等都加大了有机认证制度实施的成本。 论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有机农业认证制度降低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原理,加深了人们对有机认证制度,,尤其是对其实施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并分析了中国有机农业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