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三部分对柴胡桂枝汤进行研究:本方近年来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之文献综述、方证理论研究、现代医案统计研究。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近50年来关于本方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之文献报道,整体把握该领域之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全面了解本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之运用范围及主要病证。此外亦对关于本方之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了解已经取得之研究成果及当前之研究趋势,以供临床运用之参考。方证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探讨。第一,柴胡桂枝汤之出处及其相关条文研究。本章运用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心方》中所记载关于柴胡桂枝汤的相关条文进行诂释,在厘清其文本含义之基础上进而对其所蕴含之医理进行探讨,认为146条“支节烦疼”中“支”即后世之“肢”,支为初文,肢为其后加肉旁而得,为孳乳字;“心下支结”中“支”字当乃“支撑”之意;146条“支节烦疼”中“烦”字应训为“剧、甚”,烦疼犹言剧痛;《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载:“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其中中“后”非为时间先后之义,乃指排便,“后自愈”即谓大便通而自愈,此为津液自和病愈之征。第二,柴胡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文献及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角度对本方之方药、病位、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伤寒论》中桂枝用药部位为桂树嫩枝之皮,桂、梫、木桂、牡桂、肉桂、桂枝、桂心实为同物异名,至于桂树嫩枝全体入药当出现在南宋以后;146条“心下支结”其中心下一词作为病位概念有广义及狭义之别,广义心下指人体内部心以下之胸腹腔,涵盖膻中、胸胁、胃脘等部,此种用法多为概而论之,而非特指限定之某处;狭义用法则有多种,特指心下胸腹腔中之某处部位,或指左乳下、或指胸胁、或指膻中、或指胃脘,则当根据特定之语境及医理以确定其具体含义,146条所言心下当为广义用法。第三仲景对柴胡桂枝汤的运用。本章综合以上两章之研究结果,综合分析总结仲景对本方之运用范围,并探讨其所暗含之规律。第四,后世医家对柴胡桂枝汤之运用。本章以历史为线,分别对晋唐时期、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医家对本方之运用情况加以探讨,纵向分析柴胡桂枝汤在历代之运用规律,并加以比较分析,以明憭其历史演变轨迹。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收集柴胡桂枝汤现代临床验案,对本方之临床运用做一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适应病证。统计结果显示柴胡桂枝汤之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但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其优势病种为:肺系病证、脾胃系病证以及心系病证,具体则为:感冒、胃痛、痹证及癫痫;西医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具体为:普通感冒、慢性浅表性胃炎、癫痫及风湿性关节炎。此外亦总结柴胡桂枝汤证临床运用之主要指征为:恶寒、发热、口苦、纳呆、口干恶心、自汗、关节疼痛等等,舌红或舌淡白,脉弦或脉弦细。总之,通过文献、理论及临床三方面之研究从而深入了解柴胡桂枝汤方证,以还原仲景微言大义而廓清后人误读为基础,以总结本方证之理论体系为核心,以梳理历代运用轨迹为辅助,以当今临床实践为依归,以期更好地继承经方、运用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