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直觉观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做人与为学高度统一,历史的境遇与人物的经历深刻影响着其直觉观的塑造。百年前的中国,西方携民主与科学强势而来,传统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危机、意义危机接踵而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又困惑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梁漱溟力索穷探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表达出来的直觉是以中国儒家文化精义,吸收生命哲学、意志哲学之长,以开文化图存之新局的关键钥匙。对儒学心性化的解读以及直觉方法论的揭示仍启迪着今天的中国哲学研究。早期的直觉观在中西文化对比的背景下展开,文化的差异凝结在思想态度上,讨论的焦点进而扩展到形而上学与伦理道德的领域。在文化观上,直觉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民族真精神之所在,展现着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形上学中,直觉是玄学特有的方法。梁漱溟参照唯识学知识论,将直觉界定为现量与比量之间的第三种认识方法,直觉体察意味进而把握形上的生命本体。在生命论上,直觉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发用为无私的情感。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内容,直觉沟通内里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是恰好的生活态度。梁漱溟的直觉分说为三,实则为一,梁漱溟发挥儒家心性论,生命化、道德化了孔子之学。梁漱溟早期的直觉观对儒学现代化方向的探索是极富洞察力的,但整体看来尚不成熟。梁漱溟以“六经注我”的方式运用儒佛思想资源,概念运用上的混乱和经典诠释上的偏差使他在解释相关文本时难免有不得其旨之嫌。当然,他并非是职业的哲学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自然不能以经学家的标准苛责。相较于学术形式上的不严谨,批评者对其理论直觉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不满更为切中要害。直觉混同本能情感,作为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值得怀疑。再者,梁漱溟比对理智界定直觉,隐隐将直觉与理智对立起来,带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将梁漱溟的直觉观还原到思想体系中,不难发现其理论的动态转变。经过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梁漱溟更加注重对事实的研究。《中国文化要义》中不言直觉,改谈理性,理性与直觉一脉相承又具有优越性,一来理性从本能中脱离出来,不复原来的盲目冲动;二来理性与理智势若相反而不相离,理智能为理性所用,不再是全然的对立。《人心与人生》中文化心理学成型,以“人心”统摄直觉与理智,理性是“情”,理智是“知”,是主体认识能力的两面。直觉的方法于哲学上有其优越性,但出于现实的考虑,当时的社会进步仍离不开民主科学,因而梁漱溟的直觉观有意识地调和前期的理智与直觉二元对立。中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直觉思想资源,却缺少反思和整合。到了现代新儒家开始关注到直觉方法的证成。梁漱溟提倡直觉,以救治工具理性之失,重在阐发伦理道德义,而忽略了其知性的一面。熊十力以直觉为体,理智为用,注重思辨和修养交尽之学,从体用不二圆融直觉与理智,但对直觉认识论层面的解读仍有欠缺。贺麟受到梁漱溟直觉思想的启发,融贯宋明儒学的直觉方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揭示了直觉方法、形式分析法与矛盾思辨法之间的关系,确证了直觉的方法论属性。从熊十力性智的超理智而不反理智到贺麟的后理智直觉,对直觉的探讨逐渐理性化。
其他文献
在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年会组委会所表彰的“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中,徐雁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高等学校的教授。多年来他以读书、评书、著书、编书和教书为主要生活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地传播书香理念,推广阅读方法。他所倡导的“深入阅读文学名著内涵、深入思考作品人物言行、深入汲取作家人生智慧”的人文阅读理念,对播撒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徐雁教授文学名著阅读观的形成过程,从阅读的价
我国农村户籍女性的土地权利问题是与中国城市化问题并行的时代问题。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有关农村女性土地权利的规范主要是以私权为中心的法律规则,这对保障乡村女性的基本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现实来看,村规(即乡村规约)对女性土地利益关系的调整更具有极其突出的影响。村规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女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还直接决定着女性土地权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女性土地权利的“村规现象”
合唱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艺术是一种集体表演的艺术,对团队的协作要求较高,同时对团队的表现要求也较高。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高中阶段的合唱训练有别于小学、初中阶段的童声合唱。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合唱团训练实施现状,以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为例,剖析
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文本出自约翰·吉利斯的著作Shakespea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莎士比亚与地理学》)。该书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地理想象和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地理理念为中心,结合文学、地理学及历史学相关理论研究,对两者关系的变化、发展与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阐述。本报告的翻译原文是整本书的第一章,主要围绕人们对世界边缘的界定以及相关概念进行探讨,为
目前,学界对德富林道德的法律强制理论大多采取消极评价。本文以沃尔芬登报告为入口,以德富林与哈特的法理学论战为研究对象,阐明德富林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回应。通过梳理二者的观点并比较其异同之处,发现包括哈特在内的学者对德富林的误解极深。哈特将德富林的主张归结为“古典的论旨”,以为他是希望通过法律强制的方式使公民有道德。而德富林早就脱离了哈特所描述的那种困境,他从现代政治科学的角度去审视道
古镇一直以来被视为地方或区域物质和文化遗存的重要载体。发展古镇旅游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古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然而近年来,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增强、过度商业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突发危机的影响、旅游古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或危机影响,近年来的地震、恐怖主义危机、海啸、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对国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有效的促进了旅游业与经济的发展,但自然保护区在为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做出贡献时,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旅游解说系统作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管理者通过各种解说媒介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资源价值传递给游客,培养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游客主动成为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重要的正当化事由,也是当代各国刑事法为保护公民权利所做的立法保留。近年来系列热点案件的妥当裁判和配套司法解释、指导案例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我国正当防卫的认定方法及判断理念已完成转变,部分案件在社会舆论裹挟下取得的个别公正实则难以掩盖当下我国正当防卫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存在的偏差。因此,应选择怎样的认定方法才能让正当防卫制度在一个趋于合理的边界范围内活跃成为刑法教义学研究无可回避的重要
“防卫过度”指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实施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行为。基于阶层论区分不法与有责的原理,“防卫过度”仅为不法层面的客观评价,其是否有责,有待进一步考察防卫人的可谴责性。“防卫过度”并不必然有责,理论、立法及实务中均存在“防卫过度”但阻却责任的情形。情绪冲动分为“虚弱冲动”(迷惘、恐惧或惊吓)与“强烈冲动”(愤怒、不满或战斗的热情)。“虚弱冲动”所致“防卫过度”能阻却
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和农民重要的财产,兼顾资源和财产双重属性。宅基地制度是农村重要的支柱性制度,承担着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力保障了农民基本居住需求,对实现农民居者有其屋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国家由于担心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会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在政策层面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的流转交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