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Salmonella)是肠道致病菌,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具有严重危害和中等危害的食源性病原菌。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菌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的是由沙门菌引起的,其中90%来源于被污染的肉类食品。猪肉是我国的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屠宰过程中的沙门菌污染是引起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究屠宰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扬州市某屠宰场猪肉胴体分离出了一株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细胞对其感染早期的应答情况进行了分析,为控制和预防沙门菌病提供了重要参考。1一株鼠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猪肉屠宰环节的沙门菌污染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实验从扬州市某屠宰场猪肉胴体进行采样,分离出了一株沙门菌菌株,通过生化鉴定及血清型分析,判断该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该菌株对氨苄青霉素高度耐药,而对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105cfu/只的剂量即可致死小鼠。1X 104cfu/只的剂量感染后,虽然不能致死小鼠,但能明显地引起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脏器系数明显升高;另外,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殖能力较强,感染后第一周即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四周以后肝脏和脾脏中仍能分离到;此外,相对于对照组,肝匀浆中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在感染后第一周明显升高(P<0.01),之后逐渐降低;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除此之外,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增加;并且,该菌株能诱导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通过以上分析,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2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中性粒细胞和B细胞对沙门菌感染早期的应答沙门菌是兼性胞内菌,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功能,从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使机体长期带菌,这给动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关于沙门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大部分以巨噬细胞为对象,而对其他宿主细胞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了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NG)和B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动态分析了两种细胞在沙门菌感染初期的应答情况。结果表明,分离的NGs(Gr-1+)和B细胞(B220+)均为圆形,非贴壁生长。感染NGs后,凋亡NGs所占比例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坏死细胞明显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细胞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钙离子浓度等均有所升高,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的表达上调,说明NGs启动了吞噬杀伤和抗原提呈作用。而感染B细胞后,相对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和死亡现象发生,除了钙离子浓度升高外,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和CD86的表达均下降。这进一步证明了沙门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NGs和B细胞在感染早期对沙门菌的应答情况,为沙门菌致病机理和疾病防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另外,本研究发现,NGs和B细胞对沙门菌感染早期的应答情况存在差别,其中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