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 Meyer-diur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是寄主广泛的害虫,分布范围广,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都有发生,是我国近年来对棉花等重要经济作物危害严重的半翅目害虫之一,具有发生世代长、世代重叠严重的特点。在防治过程中,由于其在田间活动隐蔽、行动能力强,加大了防治的困难。目前,化学防治仍是对绿盲蝽的防治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在田间长期不合理使用杀虫剂会导致绿盲蝽抗药性的发生,从而加大防治难度。本研究选择新鲜的四季豆饲养,在室内完成对绿盲蝽的连续饲养。采取点滴法,对绿盲蝽进行呋虫胺毒力测定和抗性品系筛选。测定了绿盲蝽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探索这两种重要酶在绿盲蝽对呋虫胺的抗性品系选育过程的作用,是否参与绿盲蝽对呋虫胺抗性代谢。经过十二代的室内筛选,绿盲蝽对呋虫胺的抗性倍数仅达到近五倍,表现出低水平的抗性,推测产生高抗性的潜力较小。绿盲蝽对呋虫胺的抗性虽然呈波浪式升高趋势,但是抗性增加幅度却十分缓慢。在室内筛选中,对绿盲蝽羧酸酯酶和谷胱甘狀S-转移酶活性的测定,发现羧酸酯酶有显著性的提升,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无显著的变化,认为羧酸酯酶很可能参与了绿盲蝽对呋虫胺抗性的代谢。克隆得到两条绿盲蝽成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全长序列,分别为为CYP395G1和CYP4EY1。在对绿盲蝽CYP395G1和CYP4EY1与其他昆虫P450序列比对中发现,绿盲蝽CYP395G1与其他昆虫CYP家族序列一致性达30%,绿盲蝽CYP4EY1与昆虫其他CYP4家族序列一致性达60%。通过绿盲蝽CYP395G1和CYP4EY1两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得出CYP395G1和CYP4EY1在绿盲蝽不同发育期均有表达。在呋虫胺短期诱导后,成虫体内CYP395G1的表达量在6h,12h,24h,36h和48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26,1.91,0.92,0.50 和 0.37 倍。成虫体内 CYP4EY1的表达量在 6h,12h,24h,36h 和 48h时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02,0.64,0.53,0.40和0.36倍,经12h短期诱导后CYP395G1表达量达到最大,而另一基因CYP4EY1表达量程下降趋势。经呋虫胺长期筛选后,F12的CYP395G1基因表达量有显著提升,CYP4EY1表达量仍然无显著变化,推测CYP395G1基因可能参与了呋虫胺的解毒过程。本研究通过生物学测定、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绿盲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明确呋虫胺的绿盲蝽抗药性机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从而科学有效地防治绿盲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