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odsbsbsbs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以12~18岁福利院孤儿群体为对象,目的是在建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结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并以此为工具探究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单被试ABABA实验设计考察对福利院孤儿个案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干预的效果,使其高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并且同时使该孤儿个案的其它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也相应得到缓解。通过对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别及年龄群组差异;以及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福利院孤儿个案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心理干预效果等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身份拒绝焦虑性、身份拒绝愤怒性、身份拒绝预期性三个分量表构成,每个分量表均为单维特质结构。(2)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有效工具。(3)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的群组差异,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4)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存在三个成份之间的差异,即身份拒绝预期性水平显著高于身份拒绝焦虑性和愤怒性水平。(5)通过自我暴露、认知重建、自我接纳、放松训练、家庭作业等方法,可以对福利院孤儿个案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干预后其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明显降低。(6)在具有高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福利院孤儿个案身上所存在的其他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是根源于其所具有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通过心理干预降低其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的同时,可以使该孤儿个案的其他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也相应得到缓解。据此,研究者建议福利院及社会应该关注孤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孤儿的情感关爱,杜绝对孤儿身份的歧视;对福利院孤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注意多样化,将集体教育与个别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强对心理问题严重孤儿的长期干预与教育。
其他文献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继承并发展了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精髓,创造性的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