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传统翻译研究所经历的三个范式—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的回顾,我们发现这些范式本身都存在着侧重某一主体或客体的不足。参与文本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构成了翻译主体,并基于文本而展开了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这展示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它由胡塞尔首先提出,并在不同领域得以体现和深化。哈贝马斯认为,必须走入生活世界才能让个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下实现真正的主体性。同样,翻译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必须通过翻译的主体间性才能得以体现。这种主体间性必须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有效地沟通和对话。“创建对话,而非战争”是主体间性所要追寻的最高纲领,实现和谐对话才是各主体间奋斗的目标。参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间是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关系,彼此之间存在着互动和交流。这种交流和互动体现出主体间性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同一性、差异性及和谐性。这些特征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翻译主体间性在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互动性及和谐性。本文还在主体部分结合具体诗歌实例对翻译的主体间性进行了详细论证,并充分体现出翻译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而进行和谐对话的关系。这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从而更好地论证了哈氏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大启示。文章在最后指出主体间要实现平等对话,实现和谐共存就必须让翻译研究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给翻译的主体间性提供自由的空间,从而促进翻译事业的和谐发展。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现实世界致使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致使结构成为世界各语言中不可逃避的语言现象。“(NP1) +V1 +de+ (NP2) +VP2”被认为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致使构式。本论文在认知语言学
介词“到”是从动词发展演化而来,“到”的词性及其相关结构的处理,一直受到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存在较大的分歧,给语言教学和研究造成了困惑,也不利于信息处理。本文以1
本文旨在对二十一世纪新背景下译者的角色转变和面临的全新任务进行探讨。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读者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大众的高度参与和出版业的蓬勃发展,译者面临着许
《说苑》是刘向继《新序》之后又一部集先秦至汉初的历史故事集,它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类编。《说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一种介于正常认知和痴呆之间的中间状态,MCI通常代表了痴呆的前驱症状。因此,及早发现MCI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延缓其发展,
<正>河南省黄河以北平原区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2018年豫北平原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950万亩。但是优质强筋小麦频遭冻害危害,尤其以倒春寒危害最重
2016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文章结合这次资产清查工作实际,针对此次清查过程中反映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
<正>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率为0.1%~0.5%,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类型以痉挛性脑瘫为主,约占总发病率的58%[1]。目前主要采取无创性治疗(主要为体能、技能、语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地区的中文学校,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存在,40年来,中文学校在推广中华文化及语言文字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中文学校所提
诗无达诂,每个读诗的人都有不同的“诂”,这是由诗的特质决定的。所以翻译诗歌就是难上加难的工作,由此诗歌翻译的问题也颇多,比如诗歌的可译性问题和诗歌的译者问题历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