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疚的特征、相关因素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i248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疚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常伴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内疚情绪诱发后产生的补偿性行为具有积极意义,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内疚的心理结构、相关因素以及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编大学生内疚问卷,对大学生内疚的心理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自编《大学生内疚问卷》,并结合《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和《自我同一性问卷》,得到大学生内疚的基本特征及心理机制模型。第四部分采用实验法揭示大学生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是不同句子类型(内疚情绪句子、基本负性情绪句子)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二是不同词汇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采用2(内疚情绪词汇、基本负性情绪词汇)×2(阈上程序、阈下程序)的混合实验设计,两个实验均以被试的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综合以上四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内疚心理结构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无意向伤害、意向伤害、亏欠亲人、辜负群体,且自编的《大学生内疚问卷》的测量学指标良好,可作为大学生内疚的测量工具。(2)我国大学生内疚得分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大学生内疚特征显著;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大学生内疚的关系中,大学生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3)内疚情绪的诱发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其中,以内疚情绪词汇为启动词时,被试在阈上启动条件下产生启动效应,相对于非亲社会倾向,被试的亲社会倾向反应时较低;但在阈下启动条件下没有产生启动效应。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体飞速发育的时期,体重、身高的迅速增加,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一系列身体变化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由于身体发育逐渐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换流阀轻型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子模块电容电压纹波幅值的要求决定了电容值的降低比较困难,是影响换流阀轻型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基频、二倍频
希望是一项积极的心理品质,对维持身心健康、矫正行为、促进适应和激发成长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希望又分为特质性希望和状态性希望,但都由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