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植物燃烧利用及其重金属迁徙转化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低成本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如何安全处理收获后富含重金属的矿区修复植物是限制植物修复技术推广的关键。采用焚烧方法不仅可以回收修复植物中的热量,也可以最大化减少其质量和体积,方便后续处理,但是如何在燃烧过程中控制挥发性重金属的释放,避免二次污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煤炭、垃圾和污泥等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成机理及减排手段做了研究,但对于矿区修复植物燃烧过程中重金属排放及控制问题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四种新型的矿区修复植物乌桕、刺槐、杨木和丛生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基本燃烧特性和燃烧过程中半挥发性重金属Pb、Zn和Cd的释放规律,同时为了探究Pb、Zn和Cd的减排特性,采用热力学软件模拟重金属模化物和不同种类添加剂的反应过程,以研究重金属与添加剂相互作用的规律。首先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四种矿区修复植物(刺槐、乌桕、杨木和丛生竹)的燃烧特性和燃烧动力学机理。实验表明四种新型矿区修复植物(刺槐、乌桕、杨木和丛生竹)的燃烧失重主要发生在180℃-400℃和400℃-500℃,分别对应挥发分的析出与燃烧(失重率~45%)和固定碳的燃烧(失重率~35%)。乌桕的着火指数、燃尽指数和易燃指数比其他三种修复植物均要高,表明乌桕较易于着火燃烧和燃尽。根据综合燃烧指数,几种修复植物燃烧容易程度为:乌桕>丛生竹>杨木>刺槐。采用Coats-Redfern法分别对四种矿区修复植物的燃烧情况进行动力学分析,除杨木和丛生竹的第一阶段外,均符合一级幂级数模型。燃烧第一阶段的活化能为53.39-83.48k J/mol。第二阶段的活化能为40.62-116.73k J/mol,刺槐的活化能最低为40.62k J/mol。然后采用小型卧式炉研究了四种修复植物在燃烧过程中Pb、Zn和Cd的挥发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Pb、Zn和Cd的释放率随温度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不同温度下重金属的挥发率对比基本为Cd>Pb>Zn,Zn的稳定性最高,在1000℃时残留率仍大于80%,Cd的挥发性最大,在1000℃时基本挥发完毕。对燃烧后底灰研究发现刺槐和杨木的底灰中主要是碱及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硫酸盐,如CaO、MgO和K2SO4;乌桕底灰中主要是一些碱及碱土金属的硅酸盐和硫酸盐;丛生竹在900℃下发生了熔融,底灰中只检测出了SiO2晶体。随温度增加,杨木灰分晶相无明显变化且灰分中基本未能检测到重金属物相。结果表明燃烧后灰分中的重金属含量较低,燃烧可用于所选修复植被的处置,且底灰的后续处理压力较小。最后,为了筛选有效的添加剂控制重金属排放,采用热力学软件HSC模拟研究了Pb、Zn和Cd三种重金属的氯化物和氧化物与Ca基添加剂、Si-Al基添加剂和P基添加剂的反应规律,模拟表明Ca基添加剂可将重金属氯化物其转变为较难挥发的重金属氧化物,减少气相重金属氯化物的生成,选取的钙基添加剂在1000℃最多可减少气相PbCl2、ZnCl2和CdCl2分别为10%,76%和60%。P基添加剂可以将PbO和ZnO全部转变为Pb3(PO4)2和Zn3(PO4)2,并在25-1000℃升温过程保持稳定。硅铝基添加剂在1000℃可将60%以上的PbO、ZnO和CdO转变为较为稳定的重金属硅酸盐或铝酸盐。该研究可为修复植物清洁燃烧利用以及燃烧过程中重金属排放控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各类灾害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断提升,使得应急救援队伍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救援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不容忽视,提升培训质量已成为每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研习的课题。以应急救援队伍工作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了应急救援队伍各方面现存的不足,并就其提升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帮助。
新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或者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势,对于减少2排放以及控制全球变暖有重要贡献,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研究和制造纯电动汽车等“绿色汽车”,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纯电动车。现有交通道路网络处于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混行状态,因此有必要研究两种车型的混合配流模型。此外,影响纯电动车渗透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充电设施的密度,合理决策充电设施选址,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以及保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人口发展,人们的用水需求年复一年地增长,与此同时,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却层出不穷,其部分原因在于水资源的浪费。许多城市的地下供水管网因老化腐蚀、地质沉降等原因存在严重的漏损问题,而城市水源供给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地下管网输送,供水管道的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除了产生水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外,甚至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威胁人们的日常饮水健康。因此,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发成为了热点
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引发建筑物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倒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经过多年研究发展,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建筑抗震规范,专家学者也研究提出了很多的减震、隔震的方法,比如采用基础隔震、布置阻尼器等等。其中阻尼器又包含耗能型防屈曲支撑(BRB)、粘滞阻尼器等等。本文将研究基础隔震和防屈曲支撑的联合使用。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隔震层来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阻尼,通过延长结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正不断接触到越来越多优秀的计算机设备,嵌入式设备也逐渐成为生产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文输入法系统作为用户与中文计算机系统交互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早期对软件性能与体积的极致追求使嵌入式系统下的输入法舍弃了大量附加功能,但硬件水平的迅速提高让嵌入式设备有了更流畅的使用体验,对输入法系统的美观性与易用性也有了新的追求。词库作为中文输
斜拉桥属于柔性桥,其抗震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斜拉桥设计理论和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对于新型斜拉桥需要进行专项抗震研究,进而评估其抗震性能。本文以国内首座双座串联大跨度斜拉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液体粘滞阻尼器的纵向减震体系和基于C型钢阻尼器的横向减震体系,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系统评估了其减震性能。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设计图纸,利用Midas/Civil软件分别建立了采用
随着南海岛礁工程的建设,钙质砂这种与陆相沉积物力学性质相差很大的材料逐渐引起了工程界的关注。同时,土工合成材料在加筋土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工程界并没有对加筋钙质砂的力学性质有清晰的认识,对其能否应用于加筋挡土墙工程也缺乏合理的认知。本文以加筋钙质砂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室内三轴试验研究加筋钙质砂的强度、变形以及颗粒破碎等特性,并通过模拟三轴试验研究加筋钙质砂的加筋机理,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功能化,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超高层住宅应运而生,在既定的建筑平面下,建筑物的高宽比会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CJ3-2010)第3.3.2条规定: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在结构设计满足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且经济可控的情况下,高宽比限值不是
基础隔震技术是在结构的底部设置柔性隔震层,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提供阻尼,以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隔震层主要由隔震支座组成,隔震支座可以分为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滑移支座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支座组合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隔震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将橡胶隔震支座与弹性滑板支座并联的组合隔震体系,并将组合隔震运用在超长结构上,计算分析组合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本文运用Etabs建立橡胶隔震结构空间三维模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逾越的"坎"。本文通过分析应急管理领域暴露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和若干典型表现,针对如何消除形式主义给予一些对策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