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贵州麻江-凯里地区中-下志留统翁项群油砂层为重点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浅井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荧光分析、物性分析、含油率测试等手段,对研究区油砂岩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含油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砂主要发育在翁项群二段和三段中,以中-细粒(含)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凯里地区含油砂岩钙质胶结物含量6-22%,以亮晶方解石为主,局部连晶,硅质胶结物含量在1-10%,以石英次生加大边产出,而麻江地区含油砂岩胶结物含量仅为1-7%,且以硅质胶结物为主。研究区砂岩发育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裂缝等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介于0.3%~7.0%,渗透率介于0.006~6.21×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恢复含油率平均值为3.73%,凯里地区油砂含油性稍好于麻江地区。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及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 通过油砂岩抽提物族组分分离及饱和烃色谱、色-质谱分析等地化测试数据,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区油砂提取物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值等特点,原油处于成熟阶段。油砂抽提物中均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典型的前峰型,碳数分布范围为C13-C36,主峰碳为nC17或nC18,CPI和OEP值均接近1,Pr/Ph比值为0.67-1.28,萜类化合物中C30藿烷为最高峰,Ts/Tm值介于0.65~1.53,规则甾烷呈反“L”型和“V”型,C2920S/(20S+20R)比值介于0.36%~0.50%,C29ββ/(αα+ββ)值为0.38~0.56。研究区油砂抽提物各组分碳同位素δ13C介于-32.5‰~-27.9‰,平均为-30.8‰,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油砂矿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牛蹄塘组。据油砂矿发育的不同大地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特征,麻江-凯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下生上储型、古油藏破坏型油砂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