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为切入点,借鉴询证医学理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中医证素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尝试探讨本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使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同时为该病辨证标准的创建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近15年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医证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中进行证素提取,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聚类和关联分析,以探索其特征及规律。2.临床研究对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问卷填写,在四诊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积分辨证,并利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文献25篇,病例总数共2098例,提取病位证素2个,分别是肺(64.45%)和肾(35.55%)。病性证素5个,其中实性证素2个,为血瘀(38.78%)和痰浊(28.67%);虚性证素3个,分别为气虚(26.75%)、阳虚(1.29%)和阴虚(4.52%)。证素组合类型可归纳为三种,包括单证素形式(15.92%)、双证素形式(46.66%)、三证素形式(37.42%),其中双证素出现频率最高,尤以血瘀+痰浊最为多见。从病性虚实角度而言,以虚实兼夹组合居多,占52.76%。聚类分析可分为4大类,C1:肺、肾、阳虚;C2:气虚;C3:痰浊、血瘀;C4:阴虚。关联分析共挖掘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证素组合27组,其中血瘀→痰浊的支持度为63.49%,置信度达100.00%;血瘀→气虚、痰浊的支持度为37.42%,置信度为100.00%;痰浊→肺、血瘀的支持度34.60%,置信度100.00%;血瘀→气虚的支持度为59.25%,置信度为81.01%。2.临床研究结果共提取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8个,病性证素17个。病位证素主要为肺(100.00%)、心(21.15%)、脾(21.15%)、肾(17.31%);病性证素中虚性证素主要为气虚(51.92%)、阳虚(38.46%)、血虚(15.38%)、阴虚(13.46%),实性证素主要为痰(59.62%)、血瘀(30.77%)、湿(21.15%)、饮(17.31%)、气滞(15.38%)。病性证素组合形式共7种,其中双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最大,占36.54%,以气虚+阳虚组合和痰+血瘀组合多见。单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仅次于双证素,为19.23%,其中气虚出现频数最多。三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为13.46%,以痰+血瘀+气滞组合多见。结论本研究运用综合的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四诊信息资料的提取,可以得出的结论有:1.文献挖掘的病位证素为肺肾两脏,提示该病首伤于肺,渐累及肾,最终可致肺肾两脏同病。病性虚性证素中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可见气虚是发病之本,阴虚和阳虚均可在气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归属于病性实性证素的痰瘀形成后,反可因壅而致气滞亦甚,阻塞胸肺,加重病情。此数据结果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程特征相符合,其具有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复杂性的特点。本病病性组合以虚实兼夹组合多见,虚、痰、瘀是本病迁延缠绵,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2.调查问卷可总结出本病发展的大致顺序:肺→心脾→肾→五脏。此过程恰巧是一个病邪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单一病位向复合病位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本病复杂繁多,呈进行性发展的特点。从病性证素可以看出,气损及阳,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使得痰浊、气滞、瘀血互结,使得本病虚实夹杂,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经久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