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全球变暖,2013年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自1880年以来,全球海陆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0.85℃,2003—2012年的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0.78℃。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旱涝灾害等问题频发,这对与气候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长期目标,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然而,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在于减少粮食产量,更通过粮食生产影响到农民收入,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是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下农民的农业收入波动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研究”(14BJL079)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三方面对我国的气候变化进行概述,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探讨粮食生产影响农民收入的阶段特征和主要原因,并论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在实证分析中,以东北地区为例,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Johe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因素影响下,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不考虑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粮食价格的长期影响效应对短期波动具有调节作用,短期内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负影响,符合“谷贱伤农”的逻辑,但是,长期来看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负影响并不显著。(2)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的关系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但是,长期来看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负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说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趋势。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下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冲突,并提出相应地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