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但以往多数研究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对欠发达的山地地区研究较少。而山地作为对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响应区域之一,其生态环境正日益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区地处第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其土地利用/覆被演变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遥感和GIS技术为依托,提取二郎山地区1994年、2000年及2009年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以此构建土地利用/覆被演变图谱,分析其潜在的时空演替规律,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林地广泛分布,但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极小,反映了区内经济的欠发达;尽管其它土地面积较大,但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可利用程度低。(2)土地利用变化幅度:1994~2009年间,在八大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变化幅度最大,达97.49%;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别为43.04%和36.70%;耕地与其它土地在15年间持续减少,变化幅度为-28.77%和-19.72;林地与草地变化幅度极小,仅2.52%和2.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各二级地类变化情况较为复杂。(3)土地利用变化方向: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园地、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主要流向其它土地与草地,草地主要流向林地与其它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向林地流转,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流向其它土地,其它土地主要流向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草地;期间,区内最主要的转换类型为:其它土地与林、草、水间的相互转换,耕地向林地、园地、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转换。(4)土地利用变化坡向分异性:在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上,东、西坡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一致(草地除外),但变化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园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速度东坡快于西坡,其余则较西坡慢;东、西坡主要转换类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东坡较西坡多了耕地-草地及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两种转化类型,而西坡较东坡多了其它土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此外,主要转换类型的百分比排列顺序亦存在坡向分异性,东坡第一大转化类型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化,而西坡为其它土地向林地的转换,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在东西坡的差异。(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及人文驱动因子:气候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作用在高海拔地区极为显著:草地、裸地、灌木林地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裸地与冰川及永久积雪的相互流转面积较大;地形因素决定了土地利用分布的基本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某些地类的发展;境内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为土地利用/覆被带来突发性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区内建设用地增加的根本原因;政府宏观政策使大量耕地转换为林地,区内森林覆盖度增加;比较经济利益是耕地向园地转变的主要原因。(6)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应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区内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