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镇地区和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类型、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本文主要对上述文化的分期及类型、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分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及薛城文化类型的研究。将北阴阳营文化分为五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分别与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进行横向分析比较,进而确定其年代和两个不同地区间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初步对薛城文化类型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与环太湖地区诸考古学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初步确定了薛城文化类型的分布时间。第三部分: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分为5节。第1节,马家浜文化的研究根据对典型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存的分析,将马家浜文化分为三期五段。并且通过器物对比,将其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存纳入到了马家浜文化的分期之中,初步建立了马家浜文化的时空框架。通过类型学研究,将马家浜文化分为两个类型,即骆驼墩类型和草鞋山类型。对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认为马家浜文化的社会形态为:由均质化向出现贫富差距转变,并分析了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第2节,崧泽文化的研究根据对典型遗址崧泽文化遗存的分析,将崧泽文化分为五期七段,并初步建立了崧泽文化的时空框架。通过类型学研究,将崧泽文化分为三个类型,即南河浜类型、崧泽类型、徐家湾类型。对崧泽文化的葬俗进行了初步分析后,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可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差别较大,此外还发现,大墓和小墓已经分区埋葬。崧泽文化社会中可能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层现象。分析了崧泽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遗存贯穿崧泽文化的始终,《南河浜》报告的作者经过详细地列举碳14数据及南河浜遗址崧泽文化遗存与其它崧泽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情况,认为崧泽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100年。第3节,良渚文化的研究根据对典型遗址良渚文化遗存的分析,将良渚文化分为四期七段。并且初步建立了良渚文化的时空框架。在分期的基础上,对良渚文化的玉器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学分析,并归纳了玉器的演变特点。对良渚文化的墓葬葬俗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进行了分析,根据对高城墩墓地、反山墓地等良渚文化典型墓地的分析,发现良渚文化墓葬分为7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差别巨大。通过对典型墓地平面布局的观察,发现良渚文化中有了凌驾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分析了良渚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钱塘江以南地区,已经不属于环太湖地区,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已不在本文要研究的范畴之内,但由于此地域可能为良渚文化分布区,而且更重要的是,梳理清楚宁绍地区河姆渡后续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去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对此命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小东门遗址的分析,我们可知,宁绍地区典型遗址中的良渚文化因素数量多,种类全,像是良渚文化向宁绍地区的“整体搬迁”,将钱塘江以南地区的所谓的河姆渡后续文化称之为良渚文化当无太大的问题。同时,钱塘江以南地区的良渚文化末期阶段的河姆渡文化的传统顽强地延续着,还存在着少量的特有的本地文化因素。第4节,钱山漾文化的研究钱山漾文化是近年来新确立的一个考古学文化,本文初步对钱山漾文化的内涵、文化因素构成、年代等问题作了探讨,本文认为钱山漾文化很可能由良渚文化发展而来。第5节,广富林文化的研究同钱山漾文化一样,广富林文化也是近年来被识别并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本文初步对广富林文化的内涵、分期、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年代等问题作了探讨。第6节,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研究马家浜文化发展演变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变为良渚文化,这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本文亦赞成此观点。在此章节中,本文重点对良渚文化的衰亡问题、去向作了分析探讨,再次明确了良渚文化很可能演变成钱山漾文化。由于广富林文化的内涵目前还相对模糊,广富林文化的谱系暂不确定。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可以初步确立,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环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属于“系列考古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