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在六部“罗马剧”(“罗马作品”或更确切,因为其中的《鲁克丽丝受辱记》为叙事长诗而非戏剧)中塑造了具有一致性的罗马的形象。《裘力斯·恺撒》即是罗马剧之一,而且是一部具有独特性的罗马剧。它描绘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型的关键时刻,鲜明地体现了罗马独特的困境。在《恺撒》漫长的批评历史当中,主角之争似乎不可避免,但是主角究竟是恺撒还是布鲁图斯,批评家们一直以来都莫衷一是。我个人认为,这是恪守亚里十多德悲剧理论,把《恺撒》看成个人性格悲剧的结果。在我看来,《恺撒》的某些独特性要求,更合适的出发点是把罗马看作该剧的主角,把该剧看成政权秩序的悲剧。关于《恺撒》,许多批评家都论述过其中的政治问题,也不乏有人指出其中丰富的宗教仪式意象,但却很少有人将宗教仪式看成礼仪秩序,把它当作罗马秩序同有的层面,与政治秩序联系起来考虑。所以,本文以交错配置的方式安排主体部分的四章,从政治转向礼仪,再从礼仪转向政治,试图更清晰地呈现政治和礼仪两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分析政治失序,关注公民身份的瓦解;第二章分析礼仪失序,如宗教权威的缺位、个人对宗教仪式的无视和破坏;第三章探讨以恺撒为中心的新的礼仪秩序的形成;第四章探讨罗马共和制对礼仪秩序的忽视及其内在缺陷。最后本文指出,罗马共和制因其过度的智识倾向,忽视关乎现实生活的礼仪秩序,一味要求政治的高尚纯洁,无节制地追求荣誉的丰碑,最终使罗马成为一个具有自杀倾向和无嗣性的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