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制度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加强对国家同国际制度关系研究对中国实现制度内崛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旨在通过对日本对环境制度的参与绩效分析来研究单个国家如何有效参与(在本文中参与包括创设过程)国际制度问题。日本在治理战后严重的国内环境公害过程中积累起了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环保理念,建立了环境友好型生活和生产体系,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环境治理先进国家,在国际环境领域处于有利位置。日本在环境领域中的优势加上超强的经济实力以及主动参与国际环境问题的意愿,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缔结和国际环境制度框架的建立,在国际环境制度框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艰难进程表明,更具约束力的国际制度难以建立起来,原因何在?霸权国家可以通过超强实力来推动国际制度的创设和运行,但非霸权国家如何有效参与国际制度呢?对于这一问题既有的国际制度理论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中使用了基于双向关系的共域模型,通过分析行为体与问题领域间相互关系来探讨国家如何有效参与国际制度问题,同时论文还提出共域中的共振效果将有助于促成国际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共域中同质性是最主要的特征,这种同质性不仅体现于共域自身也反应在参与共域的行为体的有效参与资本上,也就是说行为体和共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特征是国家通过有效方式促使共振发生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在该共域中的共振效果越大就越能促成反映该共域逻辑的国际制度建立,那么能唤起最大共振效果的国家就将获得最佳的制度参与效果。就环境共域而言,国家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如何有效地获取国家参与绩效,不仅取决于国家参与过程中自身的实力、策略和时机选择,还取决于国际环境制度自身的规律。论文利用该模型对日本在参与国际环境制度创设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环境外交在国际环境制度创设初级阶段绩效明显,因为日本环境外交符合了国际环境共域的发展规律,促成了国际环境制度的产生,成就了日本在国际环境制度框架中的优势地位。但在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上的消极表现说明日本在参与国际环境制度方面遭遇到了成本瓶颈,需要对本国的参与环境政策进行调整。但日本政策调整违反了国际环境制度的根本性原则,事实上等于否定了当前的国际环境制度,所以其参与绩效必定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比较教育学科本体的追问、比较教育认识方式的探寻以及比较教育学科知识的反思是比较教育学科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步骤。比较教育
在古生物群落中新近出现的地点覆盖度或发生率的概念,以及对生物集合种群的空间动态学的深入了解,使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集合群落的概念以及地质时期动物群的
河南道的地形极其有利于湖沼的形成,唐代是河南道湖沼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唐代河南道的湖沼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点,集中在汴河以南的淮河上中游、豫西山麓冲积扇与东部平
基于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的需求,量子系统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用作量子系统的载体主要有:光子、量子点、超导环、金刚石中的N-V色心、离子、中性原子等。原子相对离子或其
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图书、纸质档案和资料浩如烟海,它们在保存的过程中由于纸张纤维的水解而酸化,酸化纸张中的质子自催化降解纸张纤维素,加速破坏纸张。脱酸处理是纸质书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