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默读发音的眼动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默读的时候,似乎能听到“脑海中的声音”,这就是默读的声音。尽管能“听”到脑海中的声音,但是我们对它的产生以及内部机制的了解甚少,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熟练阅读者身上)人们常把这种内部声音看做是一种假象。西方研究者研究证明了在拼音文字中存在默读发音,并且提出了默读发音假设,但是对于默读发音的本质、加工的时间进程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在默读发音问题上汉语研究尚属于空白,因此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探究汉语词汇默读发音的相关问题。本文的两个眼动实验主要是围绕汉语词汇识别中是否存在默读发音以及默读发音加工的时间进程这两个问题进行的。实验一使用眼动技术,以中文句子为实验材料,在汉语句子阅读中探究汉语词汇默读发音的问题。在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词之前设立边界,当被试眼睛越过边界的时候伴随出现干扰声音(干扰声音有三种类型,包括完全相同的、语音相似的、语音语义完全不相同的)。结果发现三种干扰条件在目标词上的注视时间长于后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在目标词的注视上,没有出现不相关发音词效应(ISW);在后目标词的注视上,出现了不相关词干扰效应(ISW);在N+2目标词的注视上三种干扰条件的差异消失。实验一的结果符合默读发音假设的内容,证明了汉语词汇中存在默读发音;汉语词汇语音编码在词汇通达之后激活,称为默读发音,默读发音持续到后目标词的注视上,到N+2的目标词上完全消失。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结合抑制发音任务,进一步研究汉语词汇默读发音。实验一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汉语词汇识别之后存在默读发音,词汇的默读发音与听觉刺激在语音工作记忆中相互影响所致;还可能是由于三种不同类型的干扰词在大脑中的不同识别导致目标词和后目标词注视上存在差异。为了验证后一个假设是否成立,实验二使用抑制发音任务来破坏词汇的内部发音,结果发现在目标词和后目标词注视上,三种条件之间没有差异,说明实验一的结果并不是大脑对三种条件的听觉刺激的不同识别造成的,进一步为汉语词汇默读发音的存在提供了数据支持。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1)汉语词汇阅读中存在默读发音,符合默读发音假设。(2)汉语词汇默读发音和英语等拼音文字中的默读发音出现的时间点不同,拼音文字中的默读发音出现在词汇识别之前,而汉语默读发音出现在视觉词汇识别之后。(3)汉语词汇的默读发音在词汇识别之后出现,一直持续到后目标词的注视上,在N+2目标词的注视上完全消失。
其他文献
在近二十年来,社会权力一直是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探讨的主题。如,权力与社会信息加工的特殊类型、情绪和行为的关系等等。接近/禁止理论认为,高权力产生前进倾向,而低权力产生禁
大学生隐性逃课是指大学生于上课时间内,人在教室但是不听教师讲课的行为。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大学生隐性逃课从2001年开始研究,周琦、郎佳等人调查发现大学生中隐性逃课的发生率
初中阶段是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遇到欺骗行为,人们大多数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划分欺骗是真是假,是事实还是反事实,缺少了对其意图关注。不良企图的说真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音段(辅音、元音)和超音段(声调)信息的作用已经在成人研究中得到肯定,但对幼儿的口语词汇识别研究很少,且现有的口语词汇识别模型都是针对非声调语言研
一个人,一部手机,随时随地直播起来,手机视频直播就这么一下子火了起来。工作、娱乐、走路、吃饭……甚至睡觉,都成为直播内容。几万、几十万,乃至百万级粉丝的主播们纷纷出
在高校扩招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已经达到了极限,作为高等教育形式之一的高职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的问题。高职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如办学历史不长、教学基础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