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遇到欺骗行为,人们大多数把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划分欺骗是真是假,是事实还是反事实,缺少了对其意图关注。不良企图的说真话行为就是一种常被人们忽视的欺骗,当别人对自己不信任时,反而用诚实行为或言语误导他人。本研究通过创设人际互动情境,分析不良企图说真话行为的脑电特点,从心理理论视角,探讨个体在欺骗过程中,心理理论对欺骗能力、欺骗诱发的脑电波的影响。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指导。 研究1:对初中生心理理论任务进行整理改编,确保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2-1:对Carrión等人编制的实验程序改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分析,考察不同的欺骗形式和诚实之间的脑机制差别,以及分析不良企图的说真话行为这种特殊形式的欺骗和欺骗之间是否有相似的认知加工过程。研究2-2:把研究2-1研究数据中选择诚实条件下“欺骗者”的分数当做被试的欺骗能力,通过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欺骗能力、MFN波幅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证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分别考察三种心理理论任务高、低分组在MFN波幅和欺骗能力上的差异,探讨心理理论对欺骗能力、欺骗诱发的脑电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改编后的心理理论任务适合初中生,且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在指示条件下,欺骗比诚实错误率高。 3.指示条件下,欺骗比诚实反应需要的时间更长,选择条件下,不良企图的说真话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欺骗行为和普通的欺骗反应时间一致。 4.MFN波敏感于认知控制需要和冲突加工,(选择诚实、选择欺骗、指示欺骗)欺骗比指示诚实反应的MFN波幅负向走势更强,说明欺骗行为会有更多的认知控制需要和冲突加工参与。自由选择时,较符合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欺骗,而指示欺骗,被试必须根据电脑的指示刻板的进行欺骗行为,缺乏生态效度。在选择条件下的两种欺骗行为(不良企图诚实行为、普通欺骗行为)消耗的认知控制和冲突加工资源比指示条件下的欺骗行为更多。 5.N2波幅产生于前额正中部位,当个体处理复杂任务时即欺骗(选择诚实、选择欺骗)比诚实的N2潜伏期更长,波幅更负。P3的波幅被认为和任务难度成负相关,欺骗(选择诚实、选择欺骗)比诚实P3波幅小,负荷大。但由于指示条件缺乏生态效度,指示欺骗和诚实产生的N2和P3成分之间没有差异。 6.选择诚实(双重欺骗)是一种带有不良意图的诚实行为,有时候会在别人不一定相信自己的时候反而说真话去误导他人,和正常的欺骗行为(对事情的虚假陈述、选择欺骗)有相似的认知控制需要和冲突加工过程。 7.在选择诚实条件下,心理理论任务分数越高,被试的欺骗能力越强,消耗的认知控制需要和冲突加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