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患病率及发病率较过去几十年呈显著增长,成为当下流行的心血管病,严重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其中非瓣膜性房颤是最主要的房颤类型,是房颤研究重点人群。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很大,而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绝大多数由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血栓脱落造成,因此寻找房颤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平均血小板体积除了反映血小板大小,也是反映血小板功能和活化的指标,大血小板比小血小板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反应性,能释放更多的血小板颗粒及促血栓形成活性物质,膜表面也能表达更多具有黏附功能的糖蛋白,大血小板也可以更快的与胶原、ADP、vWF相互作用,加速血小板聚集,且大血小板对前列环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敏感性下降,以上这些都增加血栓形成倾向。近年来已陆续有研究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较非房颤患者显著升高,但平均血小板体积是否进一步参与房颤血栓形成,其国外相关研究寥寥可数,且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国内期刊更是没有相关数据。研究目的:探索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平均血小板体积与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危险因素对房颤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8例,然后根据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成血栓组(n=20)和非血栓组(n=18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以了解其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比较:血栓组的年龄、充血性心衰比例、CHA2DS2-VASc评分、尿酸、肌酐、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非血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年龄、充血性心衰、卒中/TIA、血管疾病、CHA2DS2-VASc评分、尿酸、肌酐与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有关(P<0.05),且都为危险因素。(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CHA2DS2-VASc评分、充血性心衰、肌酐是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4)ROC曲线:MP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CHA2DS2-VASc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充血性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CHA2DS2-VASc评分、充血性心衰以及肌酐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