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家族卵巢癌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则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肿瘤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约5%~10%为遗传性,其中,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约有80~90%伴有易感基因BRCA1/2的突变。目前, BRCA1/2基因的检测已成为卵巢癌高危人群重要的筛查方法。在中国,有关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并不深入,中国卵巢癌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情况还未得到很好阐明。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卵巢癌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本课题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进行了BRCA1/2基因全序列突变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以了解两个基因在两组卵巢癌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差异;分析伴有BRCA1/2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以比较不同遗传背景的卵巢癌患者临床生物学的特点及差异;同时还对四个卵巢癌高危家族的女性成员进行了外周血BRCA1/2基因全序列突变检测和家系分析。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入选标准:(1)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①家族中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性卵巢癌或卵巢癌和乳腺癌;②家族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患乳腺-卵巢双原发癌,伴或不伴有直系三代血亲内其他成员患卵巢癌或乳腺癌。(2)散发性卵巢癌:没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和乳腺癌个人史的卵巢癌患者。所有卵巢癌患者的诊断均为病理诊断。最后入选的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39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32例。研究方法:(1)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DNA测序,对每名患者均进行了BRCA1和BRCA2基因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的突变检测;(2)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发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分级、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本研究收集了4个完整的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家系,将家系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女性成员进行DHPLC分析+DNA测序,并对家系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有来自35个独立高危家族的39例卵巢癌患者和32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在这71例患者中,共有20例患者携带了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BRCA基因的总突变率为28.2%,其中BRCA1突变22.5%(16例),BRCA 2突变5.6%(4例),两种基因的突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4)。在39例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有41.0%(16例)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在32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只有12.5%(4例)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8)。20例携带的BRCA基因突变分为4种突变类型,75%(15例)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为移码突变,其中碱基丢失12例和碱基插入3例;其他的基因突变分别为无义突变2例、内含子突变2例和错义突变1例。20例BRCA基因突变分布于16个不同位点,50%(8/16)的致病性突变位点为首次发现,未在乳腺癌信息中心(BIC)数据库中记录,5种位于BRCA1,3种位于BRCA2。BRCA1 5589del8在本研究中重复出现于3个相互独立的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且之前曾在中国人群中有过报道,考虑可能为中国人群的热点突变,具有部分始祖效应。本研究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以BRCA1外显子11最为常见,而非致病性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也集中于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的外显子11,今后应将外显子11作为BRCA基因热点区域加以研究。本研究对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携带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进行统计,没有发现明显差异。卵巢癌病理分化方面来看,低分化者占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的65.6%(19/32);而在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中占76.9%(32/39);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的20例患者,低分化者达到85%(17/20),而未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仅66.7%(34/51),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术前血CA125水平也明显高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3018.8U/MLvs 1120.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化疗后血CA125下降的满意率和耐药率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比散发性卵巢癌患者总体复发时间晚,总体生存期长;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患者比未携带的患者,总体复发时间晚。本研究中,有10例乳腺-卵巢双原发癌患者,其首发肿瘤均为乳腺癌,与卵巢癌的发病间隔平均为13.1年,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仅为44.4岁。在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患者中,肿瘤均有明显的后代发病更早的趋势;高危家族中,家族恶性肿瘤发病人数越多,携带突变机率可能越大,且消化道肿瘤的聚发较常见。在家系分析中,来自4个独立卵巢癌高危家族的42位女性成员中,有2个家族的11个成员分别携带了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突变携带率为26.2%,均位于BRCA1基因。另有一些未明意义的变异在这些家系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1)携带率较高的未明意义变异点均位于BRCA1基因,而多态性位点则均位于BRCA2基因,BRCA1基因在卵巢癌高危的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2) BRCA1 P1099Q、V1181I和IVS13+117C>A等位点出现变异的频率较高,分别达到28.6%、7.1%和4.8%,其中,BRCA1 P1099Q分布最广,见于家族一、二、四共三个家族成员中,可能为中国人群的频发变异。(3)BRCA基因突变和变异表现为家族特异性和家族聚发现象, BRCA1 P1099Q、ⅣS13+117C>A和BRCA2 N854K等变异均未在BIC数据库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4)高危家系中的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手术病理分期偏晚,低分化和浆液性腺癌的比例较高,但对化疗敏感性较好、复发间隔较长。结论:本课题是目前例数最多的针对中国大陆地区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全序列的突变的对比研究。研究认为:(1)发现了一些新的致病性BRCA基因突变和尚不明意义的变异位点,其中BRCA1 5589del8重复出现,并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2)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卵巢癌患者,其发病也有后代早发的趋势,因此,对于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卵巢癌/乳腺癌的预测和早期干预;(3) BRCAl基因在中国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4)高危家族卵巢癌患者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虽然其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但对化疗较为敏感,预后似乎较好,仍需要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给予证实;(5)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其肿瘤发病的遗传基础可能不同;一些未知意义的BRCA基因频发变异点很可能是中国人群特有的变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其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环境下,黄梅戏面临剧目老旧,缺乏创新,资金和人才匮乏,传播渠道不完整等困境,运用哈罗德&#183;拉斯韦尔传播五要素理论来探讨黄梅戏的现状,提出完善黄梅戏传播队伍
<正>胃气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医学说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由食管至胃,胃不断蠕动,有如水磨,将水谷磨为食糜,下传小肠,经小肠分清泌浊,浊者系糟粕,下达大肠
会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界也面临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必须做出相应变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高校财政资金紧缩等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多所大学逐渐摸索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外包业务日益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业务经营的重要管理模式,欧美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战略重点转移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外包生
随着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已经由单数的英语变成了复数的英语。也就是说,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变体,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等。中国英语
在人类建筑的历史上,人们一直试图突破垂直正交的建筑体系而去寻找一种自由流动的建筑形态,即本文所述的自由曲面建筑。然而,垂直正交体系也是在长期的建筑发展中形成的,它很
宋代是理学产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女教亦在理学的影响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女教思想是其理学思想的一个缩影。故正确认识朱熹的女教思想,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UA)、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心房纤颤病情进展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阵发和持续型房颤患者95例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机体各处,几乎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可以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成熟,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一种糖基化血
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程度恶性化、犯罪形式团伙化、暴力犯罪突出的发展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