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位于伊陕斜坡构造内,而该地区长81油层组是重要的油气产层。随着油气勘探开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这一重要油气产层储层的各项特征认识更加清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产层为新勘探层系,对其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特征等研究不足,严重影响了后期的油气勘探开发。因此,本论文针对盆地华庆地区长81油层组的勘探开发现状,以当前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先进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为指导,利用钻井岩芯观察资料、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电子探针、镜质体反射率及粘土矿物X衍射等测试分析手段,对该区沉积-砂体特征、成岩作用、储层结构、储集物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系列认识成果。通过对华庆地区沉积相的分析研究表明,长81油层组砂岩在河流背景下,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主要是其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决口水道不太发育。该区长81油层组沉积时受东北、西北和西南不同体系河流的控制,形成了东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河流三角洲,但以东北河流三角洲为主。对砂体厚度平面展布特征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砂体沉积厚度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中砂体发育,砂体厚度较大,厚砂体呈叠置分布。对研究区储层岩石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是该区长81油层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石英含量主要在21%-70%之间,平均37%左右;长石含量主要在10%-62%之间,平均35%左右;岩屑含量在7%-45%之间,平均27%左右。砂岩粒度以细砂岩为主,分选主要为较好,偏度以正偏和极正偏为主。原生粒间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其次为长石溶孔。对研究区成岩作用分析研究表明,区内主要有四种成岩作用类型,即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通过对该区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认为区内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是压实作用和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使本区砂岩孔隙度有所增大,增强了砂岩的孔渗性,但幅度有限,因为该作用仅仅产生了少量的次生孔隙。研究区成岩阶段的划分表明该区整体上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局部已达中成岩阶段B期。研究区最有利的成岩相类型是溶蚀+绿泥石环边成岩相即Ⅰ类成岩相,但分布面积不大,压实+弱溶蚀成岩相即Ⅱ类成岩相为较有利成岩相,分布范围广,方解石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差。利用孔渗数据和压汞测试研究分析资料,结合沉积相与成岩作用分析,开展储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低孔低渗储层为华庆地区长81油层组的典型特征。长81油层组孔隙度介于4.7%-16.5%之间,平均10.5%,渗透率介于0.04mD-10mD之间,平均为1.1mD。孔喉连通性较差,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小孔隙-微喉/微细吼型和大孔隙-微喉/微细吼型。通过孔隙结构参数计算及压汞曲线分析表明该区储层孔隙结构比较复杂,变化性较大。通过沉积、成岩作用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庆地区的碎屑物质成分、岩石类型与颗粒粒度对储层物性具有先天性的控制作用,后期的沉积相带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分布具有影响作用,溶蚀作用对局部的储层物性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对研究区的上述分析,针对该区勘探开发的实际需要,对该区的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该区的储层主要是Ⅱ类和Ⅲ类储层,成团块状分布,局部发育Ⅰ类储层。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沉积相带、砂体厚度分布、成岩相带及储层条件等的综合配置关系,对该区长81油层组储层分布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可作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