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麻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现已报道的麻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黄烷类、挥发油类、鞣质类、有机酸类、多糖类、氨基酸类以及一些酚类等。目前国内外对麻黄的研究工作做的很多,但绝大部分是针对其生物碱类成分与挥发油类成分,且主要集中在对这些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复方制剂中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药理与毒理研究等方面。一般认为麻黄中的有效成分是这两类成分,而对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然而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麻黄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毒副反应报道层出不穷,美国FDA甚至因其原药材以及相关制剂可导致心脏病以及中风的发作,已禁止其非处方使用,这势必会给我国丰富的麻黄资源开发、利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观察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麻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寻找新用途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以少量碱水润湿麻黄粗粉,再以二氯甲烷提取麻黄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剩余残渣再以水提醇沉的方法,并经过反复纯化、分离,制备得到三个组分,分别为麻黄生物碱类成分、麻黄多糖类成分以及麻黄非生物碱类小分子(简称为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2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法复制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舒降之)、麻黄生物碱组、麻黄多糖组和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6组,连续灌胃4w,每周称重一次。以小鼠体重、脏器系数、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为检测指标,运用生化分析研究麻黄各组分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3对各组小鼠肝脏做图像采集与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受损程度。结果:1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的复制空白对照组小鼠喂饲基料,其他各组小鼠喂饲自制高脂饲料。喂饲三周后,除空白对照组之外,其他各组小鼠血清中TC、T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表明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成功复制。2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类成分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麻黄多糖组与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小鼠血清中TC、TG含量显著降低,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脏器系数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中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较之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通过对小鼠肝脏以及肝脏病理切片的观察,发现麻黄多糖组与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小鼠肝脂变程度较轻,未见明显脂肪变性坏死。3麻黄非生物碱类成分对小鼠自由基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小鼠血清SOD活力升高极显著(P<0.01),麻黄多糖组、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组小鼠血清MDA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1成功复制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2麻黄多糖类、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类成分能显著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异常,具有拮抗高脂血症的功效,且对肝脏毒性较小。3麻黄多糖类、麻黄非生物碱小分子类成分能清除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的自由基,辅助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