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是班氏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广泛存在于我国北方地区。化学杀虫剂作为蚊类防治主要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在防治蚊媒传播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频繁过量的使用,使蚊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自从1914年梅兰德(Melander)报道美国的梨园盾蚧对石灰硫磺合剂产生抗性以来,抗性昆虫种数逐年增加。蚊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是1947年首次观察到带喙伊蚊( Aedes taen-iorhynchus)和盐泽伊蚊(Ae-des sollicitans)幼虫对DDT产生抗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有点而被广泛地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但随着该类药剂的大量使用,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了该类杀虫剂的使用效果。本文以淡色库蚊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前期的观察与准备,熟悉了淡色库蚊的饲养方法及抗性培育方法,采用浸渍法作为抗性培育及生物测试的方法。实验所使用的淡色库蚊敏感品系是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所饲养室长期饲养的,抗性培育是从实验室内培育的对高效氯氰菊酯有低抗水平的(F0代)开始,所使用的杀虫剂为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实验观察记录了淡色库蚊抗药性培育的过程与结果;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淡色库蚊体内GSH-PX、AChE、NSE几种酶活性的变化;对高效氯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及抗性品系的表达蛋白差异性进行了的研究;最后观察了淡色库蚊在无选择压力下抗性的发展变化情况。首先,通过对淡色库蚊品系通过22代的抗性培育,淡色库蚊的抗性倍数从F0代的3.8809倍增长到F22代269.5476倍,增长了近70倍,淡色库蚊抗性水平已经达到高抗水平,这对淡色库蚊的防制产生较大的困难。再次,通过对不同抗性水平淡色库蚊品系GST、AChE和CAT酶活的测定,几种酶活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看出GST作为重要的解毒酶系,活性增强与抗性的增长有关;AChE作为重要的靶标酶系,随着抗性的增高,AChE活性降低,因此表现出靶标不敏感性,有利于降低杀虫剂的危害。蚊体内CAT是对杀虫剂解毒的重要水解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蚊体内各组织中。从本试验中可以看出,CAT的活力随世代增加以及蚊虫对杀虫剂抗性的增高而增强。另外,用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和F22代抗性品系为材料,取四龄幼虫的水溶性蛋白做蛋白带分析,经诱导后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蛋白带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通过对第22代淡色库蚊连续培养6代,观察每代淡色库蚊的抗性衰减情况,经过6代后发现衰减率达到98.46%,基本接近于敏感水平。结果说明,实验室培育的单抗品系,在无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抗性的衰退速度较快,因此在防制淡色库蚊的过程中,为防止抗性的产生,对同一种杀虫剂的停用或换用其他杀虫剂有利于抗性的衰减,有利于增强淡色库蚊的防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