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农业持续发展中占重要地位[1]。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植物种质资源及多样性保持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种质资源面临危机[2]。因此,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课题[3]。利用微繁及限制生长等组织培养技术保存植物种质,其最大优点是所需设备与实验室常规组织培养无异,在培养基、培养环境氧气含量、培养温度或材料含水量上稍作改变,就能明显地延长继代周期;利用超低温冰冻技术为长期稳定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大多是基于方法的研究,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4]。目前有多种保存微藻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继代保存简单易行,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仍受到青睐;固定化保存使藻细胞生长速度缓慢,可用于次生代谢物质生产和污水处理;超低温保存具有保持种质遗传稳定性,对藻种进行优胜劣汰,便于长期保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优点[5]。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是将固定化技术与干燥法结合,与常规的继代保存相比,它的保存时间更为长久;与超低温保存相比,它不需要较为复杂的操作技术和贵重的保存设备,成本低廉,而且可以保存大量藻种,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中期保存技术。作为植物种质资源的组成部分,微藻太阳能利用效率高、个体小、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容易培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6]。尤其海洋饵料微藻在鱼、虾、贝类育苗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7]。而在微藻的培养和应用中,保种技术十分重要[8-11],它是微藻培养和进一步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5]。本文以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为实验材料,用包埋-脱水法进行常温和低温保存。选择静止初期的藻细胞包埋在含有30‰氯化钠的3%的褐藻酸钙胶球中,将不同细胞密度的胶球用硅胶吸湿法分别脱水至不同含水量后,在常温和低温处进行保存。探讨了保存温度、光(暗)、胶球含水量、藻细胞密度、密封袋内空间体积和密封袋外膜材质等因素对保存效果的影响,以及两种微藻保存效果的比较。结果如下:1.1、在4 oC自然光照下,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55.4%和87.1%;在4 oC暗下,保存18个月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18.3%和32.6%。1.2、在20oC自然光照下,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52.6%和76.4%;在20oC暗下,保存18个月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13.4%和28.8%。1.3、在-30oC下,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37.3%和18.3%;在-30oC下,经过10%甘油处理后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44%和38.8%。2、当胶球藻细胞密度为500万个细胞/胶球时,4oC暗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达到最高存活率53.7%;当胶球藻细胞密度为220万个细胞/胶球时,4oC暗保存6个月后的青岛大扁藻达到最高存活率为83.9%。3、在保存空间为8.1cm3条件下,4oC暗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达到最高存活率40.9%;保存空间为2.7cm3条件下,4oC暗保存6个月后的青岛大扁藻均可达到75.7%存活率。4、当密封袋的外膜用铝塑膜时,4oC暗保存6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分别达到最高存活率35.7%和73.7%。5、分别测定保存6个月和12个月后的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的生长曲线和生长速率。经过2个周期的恢复培养后,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和生长速率与保存前的相比无大的差异。说明保存后,两种微藻均可正常进行生长繁殖。采用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盐生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操作简单,无需贵重设备,且可以实现大量藻种的保存。因此该技术在微藻中期保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