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APSES类转录因子CsXbp1生物学功能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ng0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椹是桑树的果实,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桑椹菌核病是桑椹生产中危害性最高的一种真菌病害,每年都会给桑椹生产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影响桑椹生产最主要的真菌病害,它是由死体型病原真菌桑实杯盘菌侵染而引起的。桑实杯盘菌为丝状真菌,菌丝生长聚集缠绕形成黑色菌核,帮助桑实杯盘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同时菌核也是次年侵染宿主植物的侵染源,因此对菌核形成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而APSES蛋白家族是一种真菌特异性转录因子,在真菌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致病性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因此开展有关桑实杯盘菌中APSES类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极具价值。1、桑实杯盘菌中APSES类基因家族的鉴定与信息分析利用信息学方法,我们在桑实杯盘菌基因组数据中找到4个APSES类转录因子。根据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将这四个基因分别命名为Cs Stu A、Cs Mbp1、Cs Swi6、CsXbp1。这四个基因都含有保守的APSES类DNA结合域,进化分析分为4支,桑实杯盘菌4个APSES类转录因子分属于4个不同支系中,且均与核盘菌、灰霉菌中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桑实杯盘菌中4个APSES类转录因子成员中的结构域之间保守性较低,不足10%。从系统进化和序列对比结果推测出桑实杯盘菌中4个APSES类转录因子成员之间的功能存在差异与分化。2、桑实杯盘菌中CsXbp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在桑实杯盘菌侵染番茄叶片实验中,4个APSES类转录因子均出现基因表达水平上调的现象。其中,在接种72 h后CsXbp1基因表达水平上升20多倍,推测该基因最有可能与桑实杯盘菌的致病力相关。因此我们选取了CsXbp1基因展开后续相关研究。首先我们在桑实杯盘菌菌丝中成功克隆得到CsXbp1基因,CsXbp1基因全长1842 bp,编码614个氨基酸。该蛋白的第120-251氨基酸区域为APSES类DNA结合域。之后对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sXbp1基因在菌丝、菌核、子囊盘、分生孢子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菌核中相对表达量最高。酵母转录激活实验表明CsXbp1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CsXbp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这些结果与其转录因子功能是相一致的。3、桑实杯盘菌中CsXbp1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本研究使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将构建成功的基因沉默载体转入桑实杯盘菌基因组中,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连续纯化筛选3代后获得阳性菌落,再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潮霉素基因筛选阳性菌落,继而通过q RT-PCR检测转化子中CsXbp1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显示沉默转化子中CsXbp1基因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下调了60-80%。从中选取三株沉默转化子进行表型观察实验,结果发现:(1)在生长发育方面,CsXbp1基因RNAi突变体菌丝生长变得缓慢,形成的菌核体积较大但在数量和总干重上均减少30-50%;(2)在致病力方面,沉默突变体虽能诱导形成侵染垫,但形成的侵染垫数目减少,对离体烟草叶片致病力下降90%;(3)在非生物胁迫方面,沉默突变体对过氧化氢胁迫更为敏感,说明CsXbp1基因可能参与氧化胁迫过程。本研究首次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对APSES类转录因子CsXbp1基因功能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分析CsXbp1基因参与桑实杯盘菌生活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菌核的形成,同时也影响桑实杯盘菌的侵染宿主植物的能力。本研究初步筛选所得到的致病基因,有助于更完善地解析桑实杯盘菌的致病机制,该基因也可用作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分子靶标,为防治桑椹菌核病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山地村落所处的环境与平原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山地村落环境表现出地形复杂多变、生态环境脆弱、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得山地村落在景观格局、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上表现出与平原村落截然不同的地域特征,这是山地村落特有的魅力与发展资源。“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相继提出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景观的地域差异,营造可识别的乡村景观环境。但是,在城镇化的冲击下,许多山地村落在建设更新过程中忽视了对山地村落
自然界中的动物存在取食、育雏、求偶、迁徙、交配和泌丝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神经调节中,突触传递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角色。甘氨酸是一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除了具有参与蛋白质代谢的基本功能外,其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还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在甘氨酸能神经传递过程中,主要由甘氨酸转运蛋白负责调控胞外甘氨酸的浓度。迄今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三位。依据我国近年来的胃癌死亡流行病学分析可知,胃癌在所有癌症中的死亡占比有所下调,且胃癌的死亡病例趋于年轻化。胃癌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此外,遗传、年龄、环境、饮食及吸烟饮酒等因素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胃癌的常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虽
动态DNA结构能够响应环境刺激并对其构象进行重新配置,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纳米器件的研究中,如构建分子机器、生物传感器和分子逻辑门等。利用碱基堆积力驱动DNA结构的运动是构建动态DNA结构的新思路,但目前基于碱基堆积力驱动的动态DNA结构的研究数目较为有限。我们利用Holliday交叉结结构设计了一种碱基堆积力驱动的DNA分子器件,通过使单链DNA分子作为输入(input)与结构边缘区域链杂交,触发
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甘蓝种的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根肿病是一种由芸薹属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发的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对所有十字花科植物都有威胁。目前我国甘蓝的根肿病发病面积迅速增加,田间一旦发生根肿病,土壤就会长期携带病菌,严重威胁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持续安全生产。目前,选育抗根肿病甘蓝品种是有效
自半世纪前氨基膦酸结构的生物活性及其生物体内的存在被发现以来,对这类化合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磷化学的一个独特分支。作为天然氨基酸的类似物,尤以α-氨基膦酸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最为广泛,目前相关生物活性研究已经扩展到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寄生虫、抗氧化乃至于降糖、降血脂领域,显示了α-氨基膦酸酯及其衍生物作为优势结构具有广泛探索空间。受多靶点药物研发理念的启发,结合本实验
动作捕获是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的基础研究之一,是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领域,且在体育训练、医疗健康、影视制作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光学式、电磁式、机械式等动作捕获技术相比,惯性动作捕获具有不受光照影响、不受场地约束、佩戴方便等优势,现已成为企业与学者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然而惯性动作捕获中传感器易受噪声干扰、精度不高,加速度估计位移有累计误差,商业化捕获系统存在设备价格昂贵、不开源等
桃果实采后病害发生严重,腐烂率高达5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由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的褐腐病是桃果实采后的重要侵染病害。目前桃褐腐病的控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还有环境污染和药剂残留等问题。生物防治因其高效安全、无毒无残留等特点在病害控制的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拮抗菌被认为是生物防治中非常有前途的可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新途
铁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氧化还原反应多种生理过程,特别是在缺铁环境中,喷施铁肥对植物生长效果更为明显。目前关于铁肥对果树缺铁黄化的研究较多,但由于蔬菜不会表现出缺铁症状,人们往往忽视蔬菜对铁营养的需求,因此,增施铁肥对提高蔬菜生长及产量的研究甚少。另外,土壤—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增施铁营养后植物生长生理发生变化,根系代谢变化带来的根际分泌物变
猪场废水悬浮性固体、有机物以及氮含量高,传统的厌氧发酵处理猪场废水普遍存在发酵周期长,厌氧发酵系统不稳定的问题。论文从利用厌氧发酵处理猪场废水技术产业化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首先对猪场废水进行秸秆过滤,以实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性固体,达到强化预处理目的,经过预处理后,滤液中的不溶性杂质含量明显减少,为后续厌氧发酵提供方便,然后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优化厌氧发酵,提升发酵效率,最后利用鸟粪石沉淀法对厌